• 政府部门
  • |
  • 乡镇街道
  • |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锦屏 > 锦屏概况 > 县情概况 > 乡镇介绍 > 启蒙镇
启蒙镇

启蒙镇简介

一、基本情况

启蒙镇位于锦屏县西南部,清水江南岸。地处东经108°55′10″~109°6′47″,北纬26°24′58″~26°34′12″之间。东接偶里、钟灵乡,南界隆里乡和黎平县敖市镇,西抵固本乡,北邻河口乡和平略镇,土地总面积20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90亩,人均0.44亩,林地面积205539亩,森林覆盖率达73%。距县城40公里、黎平飞机场51公里、隆里古城18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26个自然寨,231个村民小组,6982户,25562人。

启蒙镇属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部属低中山区,中南部、中部、西南部属低山峡谷区。境内由北至南,大坪山脉隆起-八洋河谷下陷-高孟山脉隆起-地茶至八瓢河谷下陷,依次交替,形成启蒙镇境内地貌大体特征。最高处银广坡海拔1102米,最低处十二盘归恩溪小拱桥,海拔400米。清水江在锦屏县境内的第三大支流乌下江从境西流过。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16℃,年无霜期达300天。境内土壤主要为黄壤、黄红壤,适宜于杉、松、竹等林木生长。盛产杉、松、楠竹、红豆杉等用材林木。地下蕴藏有黄金、水晶等矿。

二、历史沿革

启蒙旧称婆洞,行政建置较晚。元、明、清时期,镇境分别属于黎平府龙里长官司和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清雍正以后,随着两长官司随属黎平府开泰县。道光之后,土司被褫权,启蒙镇地是归属开泰县。民国3年(1914)成立锦屏县,今镇内启蒙、巨寨、胜利片区和地茶片区的高表村归锦屏县管辖,而地茶片区的地茶、八里、八瓢、鹏池、地稠和启蒙片区的西洋店等村则随隆里乡属黎平县北二区管辖。30年(1941)隆里乡由黎平县划入锦屏县,地茶等村随入锦屏版图。民国3年(1914),县下实行团防自治,设边沙团防分局,属第五团防总局(设在今河口乡瑶光)管辖,启蒙地区是始有行政建置。民国19年(1930)改设边沙乡,24年(1935)设边沙联保,31年(1942)废边沙联保,设启蒙乡。1950年1月设启蒙区,管辖启蒙、固本、河口、隆里、钟灵5个乡。1953年将隆里、钟灵、娄江3个乡划归敦寨区,同时将新建、新华两个乡合并建启蒙乡。1992年2月撤销启蒙区,将启蒙、胜利、巨寨、地茶4个乡镇合并建成今启蒙镇。

三、红色传承(名人传记)

启蒙镇是锦屏县红军长征活动区域最广、经过村寨最多的乡镇。红军长征,经过镇内的边沙、者蒙、魁洞、果垢、西洋店、甘塘、归故、中华、华洞、巨寨、丁达、玉泉、地茶、八里、八瓢、鹏池、地稠、八受、留洞、便晃、雄黄等21个村57个自然村寨,占全镇行政村总数的75%,曾在边沙、者蒙、寨伍、八教、者晃、巨寨、新寨、丁达、朝阳寨、中寨、金茂、地茶、八里、八瓢大寨、八瓢小寨、鹏池、归密、地稠、者往、八受上寨、平寨、湾塘、归更、果两、便晃、者楼、者模等村寨住宿。一路书写标语,散发传单,播下革命的火种。者蒙村便我寨杨发贵参加红军,随部队长征。民国23年(1934),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者蒙。村民杨和钧冒着危险主动救护红军伤病员王连长和吴排长。两年后,杨和钧被反动分子以“卖客”罪名杀害于风雨桥下,1986年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21年者蒙村被列为黔东南州级红色美丽试点村庄。

四、古迹古建(风景名胜)

者蒙婆洞花桥

者蒙婆洞花桥。位于者蒙寨脚,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41公里,横跨在22米宽的溪河上。桥面有一半铺在实地,一半跨溪腾空。桥为悬山顶两面重檐式木质结构古建筑。桥长48米,宽4米,高4米(不含桥墩),共17间,两头为重檐屋顶八字门楼组合体连接,造型巧妙。桥中间向上穿出六角重檐阁约3米,攒尖顶乃木制成;溪中有1个高5米的六角菱形石礅托着的杉木大梁,桥柱立于其上,桥墩用上等青石和石灰浆砌成。桥中间是一个笔直的长廊。两面有半腰栏杆,栏杆半腰处铺有厚枋供过往行人坐歇。花桥两头栽桃植李,东南桥头与田园紧连;西北桥头上方路旁古枫城线,并与311省道公路垂直。此桥是者蒙的主要交通要道,是群众上山生产、乘凉避风和休闲的理想场所。一到夏天夜晚,男女青年常来这里对歌,是歌手们的“乐园”。民国23年(1934)冬,中国工农红军从此桥经过,并在桥上歇宿,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革命烈士杨和钧曾在这里张贴过宣传红军的标语。

此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23年(1934)秋,者蒙寨头人杨秀彬等人倡议捐款复修。民国37年(1948年)冬被坏人放火烧毁三分之一,桥梁被烧断,不能通行。1953年由村农协会主持群众献料重修,并尽量保持原貌。1966年,桥上的70多块大坐板先后被盗,仅剩下3块。加之年岁已久,桥面破烂。1985年12月,县民委拨款1000元以及群众集资,对此桥进行一次小规模维修。2002年上级支持经费再次维修。1987年10月20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民间文化

侗族大歌“嘎溜”

大歌。俗称“嘎溜”,系多声部歌曲,以其独特的演唱方法和优美动人的曲调,令人惊叹。寨与寨集体做客或村寨重大喜庆必唱,婚嫁喜事和节日也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以人多为佳。音调有高有低,有轻有重。领唱者吐词明朗,嗓音高昂激越,众人合唱歌声雄壮浑厚,气势磅礴,高亢激昂。歌声为高低分层次混合,唱到高处则用假嗓提高八度音程,声震屋宇,响彻云霄;唱到低处则如冰下流水。歌词两句为一组,每一组第二句末均带“啊朗啊嘞”的配音,此音最高且长,需和者也多,故人们去帮腔,多称“帮啊嘞”。

镇内侗歌歌词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押韵,第三句末字为仄声调。嘎溜演唱法是:每两句为一组,每组分五部唱。第一部由领唱者先唱完第一句七个字;第二部是合唱第一句前四字即停;第三部又由领唱者接唱第一句后三字联第二句的七字唱完;第四部再由合唱者从第一句后三字联第二句七字唱完;第五部双方合唱第二句的末尾配音“啊朗啊嘞”。第三四句唱法与一二句相同。

1992年“嘎溜”侗族大歌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2015年6月,省级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名录,侗族大歌“嘎溜”被收录其中。

图为启蒙嘎溜文化艺术节

六、资源物产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3%,生物多样性突出,野生动物种类多,植被资源丰富。水资源:镇内水域面积409.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其中河流水面398公顷,占水域面积的97.10%;水库水面5.01公顷,占水域面积的1.22%,拥有九江水库、塘口水库、归元溪水库三个水库,水资源丰富,水质好。

七、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以八龙黑毛猪养殖场为龙头企业的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23家,生猪年出栏量4256余头,年产值950.75余万元;以丁达肉牛养殖为龙头企业的养牛场8家,年出栏200余头,年产值400余万元;发展水产养殖6000余亩,年产值2300余万元;林下养鸡场5家,年出栏30000余羽,年产值210余万元;发展养殖蜜蜂500余群,实现产蜜3000余斤,价值30余万元;实施山油茶种植1800余亩,实现产业井喷式发展。二是聚焦地域资源优势,助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聚焦木材、石材、人力等区域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木材、石材资源,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鼎鑫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厂7家,年产值超1000万元。以闵鑫石材为龙头的石材加工厂4家,年产值4500余万元。以劳动力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为优势的人力资源,大力在边沙村、巨寨村、者蒙村、腊洞村等创建电子加工厂共13家,日产值13-15余万元,着力解决在家劳动力就业难、增收难等问题。三是聚焦“婆侗鱼花”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强化养殖区、产卵区、孵化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结合“分散经营+统一建设+统一销售”的方式,建成鱼塘100余个,集中连片产卵池70余个,标准化鱼种场基地200余亩,年产值18.6余万元,切实提高辖区群众“内生动力”,带动留守弱劳力增收户均6000余元,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图为蒙电子厂

图为丁达肉牛养殖

图为婆侗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