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乡简介
一、基本情况
河口乡位于锦屏县西南部,距锦屏县城80公里,距三板溪水电站大坝水路40公里。三板溪电站蓄水发电后无桥梁贯通,“一路、两水、三片、四业、十七村”的独特乡情更加凸显,全乡有一条311省道穿境而过,被乌下江和清水江环绕贯穿,分割成中塘、裕和、河边三大片区,结合乡情培育了魔芋、稻田鱼、油茶、中药材四种主导产业,共7个行政村(17个小村)58个自然寨114个村民小组3074户12695人。苗族、侗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5%以上。河口乡山多路少、地多田少、水多桥少,陡坡多平地少,国土面积121.5平方公里,群众多生活在海拔700米的高山上。
图一:航拍河口乡一角
二、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河口地域在唐代有“土著人”居住,但无文字记载无考。
宋朝时期,南宋宁宗(公元1195年),忠义侯林端,字开远,顷奉朝命,同京湖宣抚出师讨楚、粤蛮苗,下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达贵州清水江,得闻清水江岸有条丰裕的乌斗溪盛产金银。俗言:“乌斗溪,金银三耙两撮箕。”溪头有一富翁叫曹老爷,富有良田千亩,牛马成群,一家五十余口,十二架碓舂米煮饭。居住在“里党”(小地名)。行军中的文太司为之题诗:“八方高峰水东流,九十九关锁源头。喜看青山草木秀,取名九佑皆有由。治乱突危平定了,国泰民安总无忧。后世裔嗣得居此,荣华富贵万万秋。”——宋宁宗文太司题。
九佑因而得名。自此,林端选定九佑为落业之地。开基定居至今乃林氏始祖之来历。
明代时期,入境有瑶光、(原茂广屯)裕和(原苗吼)、培尾(原俾尾)、培陇(原俾暧)、韶霭(原苗馁)、塘东(含锦来)、岩湾、加池(加什)、中仰、文斗、格翁、锦宗(原剪宗、践宗),先后定居,属划外之地。
据瑶光一姜氏家谱文字记载:“鼻祖姜宁公字南桥,封赠武德将军。元明之际,胡大海将军平定楚黔边境,功百授兑旗后,为开辟黔楚边疆屯田自赡,随父从军,领命率兵奉母,落业贵州伍开卫,遂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甲申)于茂广屯(今瑶光)开基落业。”
清代时期,雍正后,朝廷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县地诸长官司遂相继被削弱,实权而成为黎平府属的地方基层单位。乾隆时,文斗、加池属隆里长官司。
国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黎平府张广泗招抚瑶光十一寨、瑶光、堂东、番鄙、俾尾、践宗、俾陇、苗馁、中仰、苗吼、格翁、鄙亮。同年于王寨设弹压局驻兵弹压。
黎平府志地理志上卷记载:“城北一百二十里原茂广屯近苗寨新安名苗光,国朝雍正五年改卫设县,七年拨开泰。咸丰十二年知府胡林翼度地设碉,示论攻牍文字改名瑶光,不得仍黎苗光。”
三、红色传承(名人传记)
两双红军铜筷
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红军肖克部队长征时由婆洞进抵瑶光乡境(今河口乡)韶霭村进住吴告保家。家里人都上山躲藏去了,只剩下吴大妈一人守家,红军住下来就向群众宣传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专打土豪劣绅的。吴大妈看到满屋红军人人都穿着湿透的棉衣棉裤仍在规规矩矩地站着就知道他们是好人。于是带他们去搬干刨木渣来起火烘烤衣服。告保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匠,他常年积有一偏房的刨木渣,给红军烤干了衣服。天亮了,红军有的往前进军,有的留住韶霭向群众作宣传。
九月二十四日晚韶霭有一个叫吴蛮子的过去在外当过兵摸过枪的人纠集了60余不明真相的人要去抢住在吴大妈家的12个红军的枪,这事被吴大妈的亲戚龙炳虔知道了,告诉了吴大妈。吴大妈及时转告红军班长,作好了战斗准备,再则吴大妈的亲戚(龙炳虔)出面说服了一些受蒙蔽的群众和吴蛮子才避免了一场血战。红军非常感激吴大妈。第三天清早,红军临走时留给吴大妈一双铜筷,吴大妈视为无价之宝,一直保存到解放。土改时这双铜筷作为红军过境的历史文物已上交政府,现收藏于锦屏县档案馆。
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红军一支部队从韶霭渡口横渡乌下江时,由于连续下雨,河下涨起“绿豆水”河面增宽达50余米,水势汹涌。仅一艘小木船摆渡,虽然船工增加了龙再灵、李培汉、龙德成,加上姜永德四个人一次也只能载十余人过河。当船划到江心,忽然一个大浪打来,船上的战马受惊,造成四名红军落水,渡工奋力抢救,使两名红军脱险,但另外两名红军战士却被无情的河水吞灭,壮烈牺牲。红军一位长官为感谢渡工救命之恩送给龙德成一双铜筷,并嘱咐水手:倘若发现两名红军战士尸首就请予安葬。红军马不停蹄,继续往瑶光河口进军。次日船工姜永德在一旋涡发现两名不知姓名的红军战士浮出水面,即安葬在冉岁大岭,并以一园一扁两个石头为记号,每年清明还带侄子姜建煊去挂亲)。
四、古迹古建(风景名胜)
清代四合院
河口乡境内以盛产杉木出名,而以优质杉木(红心杉木)建造房屋最为普遍,在建造房屋这一建筑工艺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清代四合院的建造属于最鼎盛时期。清代乡境建有四合院的地方有文斗3栋、岩湾2栋、加池2栋、塘东2栋、韶霭4栋、河口10栋(其中姚百万9栋,李三千1栋)、格翁2栋、锦宗2栋、中寨6栋、裕和2栋留存,规模最大的是格翁范基芬家,总建筑面积占地约800平方米,四合院三进21间。可惜于1970年一场火灾化为灰烬。现还保存完好的是加池姜家四合院,此大宅坐南向北,正屋为五柱重檐悬山顶三层结构,前堂及两厢为三柱单檐悬山顶两层结构,除正屋中柱及其他立柱和部分千斤枋采用了紫檀木等上等木材外,整座房屋均用本地盛产的优质红心杉建成。一楼的大门口和四合天井由平整的青石板砌成,天井的四角各有一条古钱形状的瞻沟排水孔;二楼天井上方是三尺宽环形走廊将前堂、两厢和正屋四面连接,正屋中间为堂屋。走廊外侧饰有十幅雅致的长条木雕条纹和“福”“禄”“寿”三字。
图二:加池姜家四合院
每间窗户的木雕花窗棂和廊檐下方的木纹浮雕花草动物栩栩如生。正屋前三楼腰枋下为重檐,腰枋上是一排十八扇“万字格”木雕花窗。整座四合院占地二百七十八平方米。修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五、民间文化
瑶光“枫树节”
瑶光寨辖中寨、里寨、河口、白斗坡、故龙坡、白泥坳、上寨、九项、花果山等九个自然村每年交“大雪”后的第一个辰日是瑶光一年一度的“枫树粑”节。相传先人开辟瑶光这块土地时,在后百景(屋背地名)倒插一棵枫树并祈祷说:若此树能成活,根生叶茂,就可永远定居,不再选择搬迁了。后被倒插的枫树果然成活,先人则因此定居瑶光,每年交“大雪”后的第一个辰日就成了瑶光人的定居纪念日。节日期间,由先居户长房在堂屋神龛上左右各插一株枫树粑。每株分三岔,每岔插四个彩色球状的小粑,十二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两株共计二十四个代表二十四节气。树下是一个大糍粑垫脚,神龛左右各摆一盅米酒、两尾鲜鱼、摆竹筷、悬挂芭蕉叶,表示纪念先辈原始生活,吃的是野果野物,穿的是兽皮树叶。节日期间,主人届时要先祭祖,主客方能饮用食物。
枫树粑节原先也是过苗家牯藏节,三年一次,由于浪费太大,贫寒农户担当不起,后改革为枫树粑节,又叫“过小年”。节日期间云集四方客人,开展斗牛赛、踩芦笙、唱民歌等,热闹三天,谁家客多,预兆谁家来年兴旺,全寨节日过得隆重,预兆来年林茂粮丰。
近年瑶光的“枫树粑节”增加了新的内容。从2001年以来,如果大雪节后的首“辰”日是农历十一月,便与“纪念红军长征过瑶光”同时庆祝并录像摄影,有斗牛赛、芦笙舞、民歌赛、斗鸟、斗鸡、篮球赛等,内容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