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寨镇简介
一、区位优势
敦寨镇位于锦屏县东南部,东与湖南省靖州县交界,南与黎平县高屯镇相邻,西、北依次与新化乡、钟灵乡和铜鼓镇接壤。土地总面积173平方公里,现有8村2社区,76个自然寨,2.8万人口,是一个以苗、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乡镇。这里的平均海拔500多米,最高1084米,最低375米。境内东、北面是低山峡谷,西、南面是平坝丘陵,低山峡谷和平坝丘陵约各占总面积的50%,大小村落分布其间。锦屏龙池多彩田园3A级旅游景区居于镇之南面,贵州锦屏经济开发区于2011年2月入驻镇之北面,现已建成近12公里道路网络,厂房、公租房、商业配套、学校、医院等生产生活设施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道路绿化、亮化配套完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35KV变电站和110KV变电站建成投用;锦屏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锦屏县委党校新校区、国家一级气象站、新城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建成投用;建成回乡创业园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琴凼万人安置区廉租房和生态移民安置房2000余套;年储备1万吨占地面积20亩的粮库、锦屏县体育场、敦寨中学改扩建、锦屏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农贸市场等项目建成投用;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生态移民)市场建设项目已投用。敦寨新城区打造初步成形,现已形成了“南北联合·产城互动”的格局。松从高速和202省道南北贯通镇辖区,距锦屏县城19公里,距黎剑高速出入口18公里,距黎平飞机场28公里,距洛香高铁站85公里,这里已连接了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交通枢纽要道,已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经济圈。
二、历史沿革
亮司是敦寨文化的发祥地,元朝初至清朝末(1279~1911)六百多年间,行政建制均以亮司为中心,历设长官司于斯地。元世祖至元年间置军民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思州安抚司,至治二年改置蛮夷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三年继置蛮夷长官司,隶属靖州卫,二十年置千户所,隶属五开卫(黎平),永乐元年复置蛮夷长官司,隶属新化府,宣德九年改隶属黎平府,长官司衙署(土司衙门)一直设亮司,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土司衙门旧址才改为校舍,即亮司小学。中华民国成立废除长官司制,改置团防总局。民国3年置锦屏县第三团防总局驻敦寨,下设四个分局;19年改团防总局为区,敦寨为第三区,下辖十一乡镇,敦寨、亮司为镇,其他为乡;24年将区辖乡镇改为联保,29年撤区沿联保,下辖甲,31年复将联保改为乡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沿置锦屏县第三区,区公所始亮司,后改设于敦寨,下辖四个乡,1958年改区为大公社,下辖九个管理区,1959年又将大公社改为区公所,下辖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1982年又将人民公社改称乡(镇),俗称“八乡一镇”,即九南乡、龙池乡、新化乡、隆里乡、钟灵乡、娄江乡、铜坡乡、铜鼓乡、敦寨镇。自民国3年置团防总局起,不管辖区称谓怎样变革,敦寨一直是上述区划的管理中心,此建制和行政区划沿袭到1991年。1992年撤区,龙池、九南并入敦寨镇,简称“撤并建”。原敦寨区总面积499平方公里,1981年所辖乡镇共有52村,380组,240多个自然寨,9168户,48565人。1955年4月以前平茶乡9村46组属敦寨镇,5月后划归湖南省。1992年撤区并乡以后,原敦寨镇龙池乡和九南乡合并为敦寨镇,辖18村107组76寨。
三、物产资源
敦寨是全县的农业大镇,有“迷人的瓜果之乡”之美称。全镇耕地面积20880亩,其中水田面积14550亩,旱地面积6330亩,人均耕地1亩。敦寨是全县林业大镇之一,森林资源很丰富,2007年林业用地面积1481.67公顷,其中有林地12560.3公顷,森林覆盖率69.7%,林木蓄积量 202.4万立方米。敦寨镇的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最大的是石灰石,其次是黏土,分布在镇内丘陵地带;再次是河沙,沉积于亮江河道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都是优质的基础建筑材料,可以随时就地取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山洞村有大量含铁60%以上的黄黏土,是制作琉璃瓦的宝贵材料。另外地步村山坡蕴藏有少量硅矿。
四、传统文化
亮司阳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亮司苗族人民素有上山打猎、下河捕鱼、鼓楼歌舞之习俗。自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和准苗民“入学肄业”之后,亮寨苗族习俗因受汉族影响。乾隆时期,人们自己创造了一种杂合苗俗和汉族戏曲特点的戏剧,人们称之为“阳戏”。阳戏的表演者多为中老年男女,表演时且歌且舞,自演自乐,自解自叹,以寓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宗的缅怀,无需喝彩。表演的地点不定,或院坝,或民宅,或鼓楼,或河岸沙洲,或山麓道旁。兴趣一来,触景生情,便不受拘束地演唱起来。唱词夹杂汉苗语言,衬词较多,动作简朴粗犷,情感淳厚朴实,曲调粗朴,节奏明快。有领唱,有众和,歌舞相伴。阳戏分五部曲,分别以上山打鸟、撑船下亮江捕鱼、苗家姊妹织布纺棉、舞纱帕,打霸王鞭、讨年粑等为基本素材,每部各有脚本,设计词曲、舞步和服装道具,很有民族特色。2006年被上级文化部门发现,现已列为敦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吹唢呐,俗称“吹号”,民间娶亲嫁女,老人过世少不了。请一支唢呐队吹吹打打,热闹气氛。唢呐由5人组成,两人吹唢呐,三人分别敲打铜钗、铜钻和边鼓。铜钻形同烟灰缸,击之声如磬鸣。边鼓,用猪皮蒙包,近似新疆手鼓。若是丧事则不敲钻子,而敲梆锣(铜铸制,直径9寸许,中心凸起,敲之发悲哀声)。唢呐队俗称吹师、吹鼓手,尊称“大乐师”。吹唢呐只有调而无词,调名众多,如《大过街》《小过街》《大开门》《小开门》《请安调》《谢主调》《山坡羊》《茶饭调》《四眼调》(“4”音多)、《反音调》(“7”音多)、《哭声调》(丧事多用)、《斗胆调》等等,吹时节奏感很强,强弱分明,其节奏为四分之四拍。速度之快慢由敲边鼓的掌握,有谚语云,“吹号的人是徒弟,敲鼓的人是师傅”。每吹一调都要用同样的调子开头和结尾。吹完最后一句,吹、打戛然而止。
敦寨民间除白喜外,各种喜事都兴唱酒令歌,敦寨镇妇女们讲到唱酒令就爱得要命,哪怕丢“皇工”也要参加唱几首,陶醉其间“宠辱皆忘”。酒令歌都是民间创作,有的收集成书代代传唱(不识字的凭心记),有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酒席上常出现多人竞唱、互和互答场面,唱完一首,对方必喝一杯酒。歌词几乎都是七字一句,一首歌四句以上,格律与古诗一样,很讲究韵脚和平仄。歌调旋律简明直爽,没有很长的拉腔,歌词长的按四句一个乐段进行反复,唱起来明快易懂
玩龙灯:敦寨地区的“龙”是用竹篾编织而成,分为龙宝、龙头、龙身和龙尾4部分。龙头做得特别精致,角、须、颔、喉、舌、鼻、眼、腮俱全,五颜六色,惟妙惟肖。龙身分为若干节,每节如鸡笼,龙尾如鱼尾巴,用丝绵纸裱糊画上鳞甲、用木棒撑着,用一匹长布将龙头身和龙尾连起来,就成了一条“长龙”,再用丝绵纸拧成绳在油锅里炸过,用作“稔子”,夹在“肚”内点燃。晚上,伴着喧闹的锣鼓声,20几个人各擎一节,随着龙头舞动抢夺龙宝。龙宝为球状,一人单擎。玩龙的人先在公众院坝耍一阵再挨家朝贺,喊龙先生随机应变唱一段,给主人送去吉祥和祝福,主人便谢以“红包”。
耍狮子:用竹篾捆扎成雄狮头装饰好,用长麻丝作毛,两个人灵机配合耍出各种姿势,甚至攀上摞放数层的桌子,颇惊险。1979年春节者屯开展盛大耍狮活动,以后至今镇内无人开展。
玩花灯:用竹篾编织装饰成鱼、虾、蚌等动物,里面点上灯;有的花灯编成四面,六面或八面,除用彩色剪纸装饰外,还画上古代和神话中的人物。这种灯可以利用点燃的灯焰冲动力自己转动起来,叫“走马灯”。花灯横木上贴有若干谜语纸条,观灯者动脑筋猜谜,中者获奖。
玩花灯、耍狮子通常跟玩龙一起行动,近百人参加,从初一到十四,先本村再附近邻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再在本村大耍一场就“收兵”,将“龙”拿到村外毁去装饰部分,叫“送龙”。
五、代表性文物古迹
诸葛洞石刻:罗丹村田坝头寨头岩洞前厅石壁上存有南宋年间书刻的一篇《戒谕文》和张汉英诗三首。《诫俞文》刻于左洞口石壁,刻面1.68平方米。正文26行,256字,每字大5厘米,标题和落款中“张开国”三字大7厘米因年久风化及岩浆下浸凝结,文中多数字迹不清。张汉英诗刻于洞口中间石壁,刻面1.28平方米,诗句为七律,每字大7厘米,一、二首之后空行处刻“右”字;诗题字略大,年代落款字较小。上述石刻均为楷体。1987年10月20日,此洞石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诗文照录如下:
戒谕文:我朝大观初元,筑隆州于湖耳,道(越)十年而废之。自是不沾王化者几二百年。景定辛酉夏,靖守徐将军巡边,蛮酋诱而害之。夏五月,当职被除守靖,且为招讨,计秋八月京湖吕相公调聚兵马毕会,遂进师攻讨。千万兵马,大弓长戟,威镇岩谷。是役也,当职凛阃牌之指授,一意以生灵为念,不事杀戮,故临阵招降数四(次)。奈狼子野心,仍陆梁故态顽然弗率,不得已而加兵,至于清烟断野,白骨枕途。此岂当职之本心哉!其至今既除之后,各训尔之子孙:弃尔弓弩,毁尔牌甲,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率丁男少壮,从事田亩,男耕女桑,各归圣化,永为良民。毋操刀挟驽以仇杀,毋偷牛窃马以生事,毋从草捉人以徼富,毋抵抗税课以欺官,有一于斯,剿戮无恕。故兹戒谕,各仰通知。太守节制古随张开国书。
[注:括号内字为光绪《黎平府志》载时用字。]
张汉英诗
景泰辛未戊戌月
罗细龙池榜密蛮,恃其岩洞逞凶顽。狼烟才举蛮烟尽,噍类无遗骨满山。
招降讨叛得其宜,蛮蜒闻风畏我师。丁米官资安谕了,从今用夏变诸夷。
赫赫王师下九天,风除霆扫净蛮烟。这回招讨成功了,谈笑封侯则易然。
古随张汉英书
亮寨蛮夷长官司铜印:印为铜质铸成,正面为正方形,边长7.2厘米,印厚1.7厘米。正面雕刻分左右两幅图案,右幅为阳刻篆字“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左幅为相印的阳刻满文。左右侧分别用楷体阴刻年号和印鉴编号:“乾隆三十四年六”“乾字一万四千一百三十九号”。印背面中部铸一印把,印背右边阳刻楷书两行,即印名“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和颁印单位“礼部造”;左边阴刻相应满文。此印为时任亮寨蛮夷长官司正长官的龙世勋所掌,长官司废后由龙盛聪珍藏,盛聪殁,其遗孀杨氏珍藏,再由其子孙龙钱云、龙承宝、龙炳河代代传保存,今珍藏于亮司二村龙炳河家,完好无损。
亮司写真木雕:木雕又名“亮寨清明上河”,仿北宋张泽端名画《清明上河图》而作。整体呈船形,为硬质细木所刻,阴阳结合,宽约2.5米,高约0.5米。画面以古时雄踞亮江左岸的亮寨风光为主题,城垣逶迤,亭台错落,楼阁崔巍,屋宇相连,通衢环绕。还有江流轻舟、江畔曲廊以及垂柳、苍松、翠柏、石壁、桥洞点缀其间。整体布局精当,构图凝练,线条质朴,层次分明,刀法纯熟,每景每物无不传递着昔日亮寨的生机与繁荣,堪称罕见的木雕佳作。
《亮川集》原版本,线装,宽15.5厘米,长17.3厘米,厚1.5厘米,系清代后期苗族学者龙绍讷的著作结集,书以作者居地亮寨司(今亮司一、二村),且在亮江河畔而命名。全书分四卷,卷一为《亮川诗集》,收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五言排律,七言古、七言排律及杂体诗计47题87首;卷二为《亮川赋藁》,收入赋18篇;卷三为《亮川杂俎》,收入论、解、序、记、传等各种文章21篇;卷四无扉页卷题,收入考、碑文、祭文,祝文、帐文、挽章、诔辞等杂著25篇。诗文的情感基调是赞颂家乡奇山异水、风土民情,同情人民疾苦,关注时政和社会问题,追寻祖国文化遗产,怀念亲朋故旧,抒发自我情愫。书原版本存县档案馆。
《亮川集》印板为樟木所刻,板长17.5厘米,宽21厘米,厚1.5厘米,刻面长17厘米,宽21厘米,每块木版两面刻字,每面中间夹缝刻书名“亮川集”3字及卷数和文题页码。一页两面,每面刻字9行,每行25字,仿宋体。印板现存100块,从夹缝中有“卷之一 上论 夫子之文章二句”“卷之二 子路 行己有耻”“卷之二 雍也 约之以礼”“卷之二 尽心 圣人百世之师也”等文字看,显然系“试帖”二卷印板无疑。此印板乃光绪戊寅(1878年)由湖南永州工匠雕刻,其长男龙世衔校订,原存亮司龙见连家,后存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迪光录》是亮司龙氏家谱。“迪光录”其意为记录龙氏先祖业绩之光,以启迪后世,激励后人,使龙氏之族“本培而末盛”“源睿而流长”;但是比之于其他家谱具有明显的不同。全书八大卷、七大册,近三十万字,除体例上与其他家谱类似外,较详实地记载朝廷加封及长官世袭;雍正皇帝谕令严饬土官;烽烟战事及朝廷治乱;办学兴教培育人才;户口、物产、田赋、夫徭、语言、风俗、前人遗文;祠庙、山川、村寨、桥渡。就时间,上下逾千年;就空间,纵横数千里;就内容,已远远超过一般族谱范围,堪称古代一方社会的百科全书。《迪光录》看似家谱,实为古代这一社区的地方史志,对研究地方历史,特别是研究贵州苗、侗等少数民族发展史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