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乡简介
一、基本情况
大同乡位于锦屏县东南部,距县城7.5公里。南北长18公里,东西长12公里。东与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镇相接,南与铜鼓、钟灵两乡(镇)交界,西与偶里乡接壤,北与三江镇毗邻,242国道与三黎高速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117平方千米,有林地面积14.8万亩,森林覆盖率75%,耕地面积为10877.7亩,其中水田9281.4亩,旱地1596.3亩。大同乡辖7行政村,48个自然村寨,97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4006户16018人,其中侗族占83.44%,苗族占14.73%,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
二、历史沿革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第二次解放锦屏。1951年1月1日锦屏县人民政府恢复。县下仍设3区13乡1镇。2月,乡下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行政组。大同乡下按原保数设9个行政村:大同、寨地、高柳、稳江、秀洞、密洞、章寨、合冲、平金。秀洞乡(公社)驻秀洞,辖秀洞、密洞2个村。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将大同、秀洞、稳江3个乡并为大同乡,乡政府所在地设大同,此时大同乡有15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一直沿袭到2006年底。
三、红色传承(名人传记)
全文召,男,侗族,农民,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锦屏县大同乡八河村白寺科寨一个贫苦的家庭。
1934年,为了养家糊口,全文召跟随邻寨工友来到了黎平府中黄搬运木材,当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途经黎平府,在黎平召开了黎平会议。在中黄务工的全文召听到了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事迹,知道红军要经过中黄时,心里万分激动,他便早早地在路边等候,果然,红军真的行军至此,就在红军指导员休息的时候,他拿着自己的水壶上前去打招呼“红军小哥,请问你们是要上哪里去,我可以帮你们什么吗?”说着说着,便要求自己也要参加红军,说到“我也要参加红军,为贫困的老百姓解决困难,没有仗打了,老百姓才能安心做事,才不会那么穷,我又是当地人,对你们的行军路线还是有点帮助的”就这样,全文召便参加了红军,带引红军从黎平路过中黄──铜鼓──水冲──白寺科──偶里,他参加了抢渡乌江,四渡赤水,翻过雪山,爬过草地,他行军过程中虽然经历千辛万苦,到西北住在吴起镇。
日本全面侵华以后,全文召跟随部队英勇抗敌,在战争中思想政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他只想着奋勇杀敌,还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他常说“我离家出来参加革命,是要对得起革命这两个字,就算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也要坚定不移要为革命的胜利拼尽最后一口气”这就是他当时的积极崇高的真实写照,他就是用这样的思想和行动来证明了自己对党的忠诚和践行一名军人的责任和义务,身上到处可以看到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抗战胜利后,全文召便随部队留在延安;土地改革后,继续留在那里艰苦奋斗,共同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
1970年,迫于家人的思念和自己老年与家人的团聚的迫切期盼,便回到了白寺科老家,回家后与村民们共同守护两谢林场,1976年4月去世于家中,享年75岁。
四、民间文化
乡内苗族侗族人民风俗淳朴,尤其是妇女装束,简洁大方,别具一格,是大同乡最为典型的民族特色。乡内民歌自成一体,是县内三大歌腔之一。民族节日以每年农历四月八最为隆重,章山村四月八堂皇坳歌场是至今湘黔边区八大歌场和县内最大最隆重的传统歌场之一,其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图为四月八活动)
(图为四月八活动)
(图为乌米饭)
五、资源物产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5%,生物多样性突出,野生动物种类多,植被资源丰富。水资源:全乡有水电站3座(八河电站、畔江电站、大同电站)四个库区(银洞电站属三江镇,但库区在大同乡)。总装机容量为9680千瓦,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2万千瓦,水资源丰富,水质好。
大同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地貌为低山丘陵河谷地带,海拔最低400米,最高750米,大部分地区在400-650米之间,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水热同步,暖湿共节、光照相配等气候特点,平均气温16.5 摄氏度,无霜期约314天,日照约1086小时。
六、产业发展情况
紧扣农村产业要素,聚焦粮食生产安全,以坝区为引领,围绕国道G242、省道S315示范样板点建设带动全乡产业全覆盖,实施“六个1000”工程,奋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的产业发展模式,聚焦“短平快”产业,着力发展中药材、精品水果、油茶、林下养蜂、家禽养殖等产业,增加群众家庭经济收入。一是农业产业稳步发展。今年全乡计划春播粮食面积7525亩。其中谷物6175亩,豆类400亩,薯类950亩;春播油料作物30亩。截至目前,全乡落实种植主体2324户,水稻种植5217亩;玉米种植800.83亩;豆类种植472.11亩;薯类种植1180.7亩;油菜收割2500亩;蔬菜种植3260亩;辣椒种植1100亩。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生猪存栏2984头;耕牛存栏648头;稻田养鱼4600亩;林下养蜂1200箱;林下养鸡2000羽;林下种植中药材1000亩;户均增加产业奖补收入7800元左右。同时打造八河村200亩油茶种植基地;完成耕地撂荒整治15亩。二是种植示范点稳步推进。创建水稻高产种植示范点4个,面积3170亩。大豆高产种植示范点1个,面积30亩,每个示范点配齐1名农技人员,采用优良品种、钵盘育苗、规范化栽培等技术措施,保障粮食产量。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加强农业技术指导,采取集中会议、院坝会议、田间地头管理现场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培训43次,覆盖59人次,发放农技宣传单共计120余份。三是农资储备保障有力。及时掌握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储备和价格情况,提前做好农资储备调运,确保辖区7家农资经营户的种子、肥料等货源储备充足。截至目前,全乡共储备肥料170吨,农药40公斤。四是项目管理规范有序。2024年获批资金项目18个,批复资金规模1192.46万元,均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图为中蜂养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