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珠江潮声遇见苗岭飞歌,当佛山职教火种播撒杉乡大地,一位岭南教师用1000多个日夜的躬身耕耘,在贵州锦屏职校写下东西部协作的教育新篇。
他是郝文彬,从佛山禅城跨越千里的教育帮扶者,以“让每个大山孩子握稳技能钥匙”的信念,将一所山区职校从700人带至1700人规模,蹚出了一条“职教兴黔”的突围之路。
2022年7月,郝文彬带着12人帮扶团队初抵锦屏时,“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正困住世代少年,“初中毕业即南下打工”是刻在基因里的选择。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团队手绘《锦屏招生地图》,3个月跑遍15个乡镇,在魁胆村等苗寨设立12个联络点。
那年初秋,他蹲在河口乡吊脚楼前,翻开的招生手册印着佛山职校学生操作工业机器人的画面。“您看这孩子的手,天生适合干这个!”这样的家访,每个寒暑假他要跑30多趟。
“郝校长背着笔记本电脑到他家播放机器人操作视频时,屏幕里的光映亮了整个木楼,也照亮了我的心”。二年级学生吴高键深深烙印下这一幕。
郝文彬创新推出的“政策宣讲上门、设备体验上门、就业案例上门”三上门工作法,让2022年秋季招生突破500人,同比激增62.2%。
他带来的不仅是招生策略,更是东部职教的思维革新。引入量化考核表、编制三年规划、设立“突出贡献奖”,常态化教风督查与校级公开课让“比学赶超”成了校园新常态。
“郝校长让教学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老师们都有了‘追赶标杆’的劲头。”副校长皮正睿感慨道。
“没有像样的设备,谈何技能育人?”郝文彬攥着20余份申报材料,在佛黔两地部门间奔波。20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与省级职教奖补资金的落地,让锦屏职校迎来蜕变。校内实训基地拔地而起,4台工业机器人、4台新能源汽车、7个计算机机房相继入驻,2023级学生田茂秋摸着锃亮的机械臂惊叹:“和网上视频里的一模一样!”
专业建设实现“弯道超车”。他促成大数据、服务机器人等3个新专业落地,联合6所高职院校开设“3+3”“3+2”贯通培养项目,420个升学学位为大山孩子架起通往大学的立交桥。与海信等5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2022级学生在广东实习时月收入突破5000元。
“不是只能进厂拧螺丝,我们也能当技术员了!”苗族学生王宏亮的话里透着底气。
在锦屏职校荣誉墙上,202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铜奖的奖牌格外醒目,这是建校以来首个国赛奖项。
郝文彬组建的“基础班-提高班-竞赛班”三级梯队,采用“校内选拔+佛山强化”模式,让5名学生在2025年省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被本科院校免试录取。自帮扶以来,学校斩获国赛2项、省赛31项,2025年分类考试录取191人,较帮扶前增加37人,录取率提升7.27个百分点。
师资建设上,他推行“1+3师带徒”机制,12名帮扶教师与36名本地教师结对,46名骨干师资互派互访,28场名师讲座覆盖3000余人次,“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至70%。
“帮扶即将结束,但新生工作不能断档。”暮色中的机器人实训室,学生们正反复练习机械臂抓取,而郝文彬又踏上了家访路。他的车灯再次照亮校门口“技能改变命运”的石刻。
三年时光,1700余名学子接过郝文彬手中的“金钥匙”,让苗岭深处的职教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从珠江到黔山,郝文彬用脚步丈量教育帮扶的深度,以制度激活山区职教的活力,凭资源搭建技能成才的阶梯。正如苗族姑娘林世香录取通知书里夹着的那句祝福:“大山挡不住你奔向未来的脚步”,这既是郝文彬对学生的期许,更是他用三载光阴在杉乡大地写下的育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