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背景下县域农产品“上行” 的问题及其建议

电商背景下县域农产品“上行” 的问题及其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2-25 16:08 字体:[]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电商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电商消费进入快车道:工业品下乡,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上行的流通格局正在形成。但目前来看,受限于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不易、地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生产主体分散、物流成本高等自身属性,以“农村淘宝”为主流的农村电商消费模式更多的是将工业制成品销售到农村去,能够为农民带来农产品销路使农民增收的农产品上行业务发展明显偏弱,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战略背景下,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县农村电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电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农村居民通过电商平台的购物量远远大于销售量,甚至在一些很大乡村地区,农村电商平台仅成了购物的单行通道,这种农村电商跛脚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上行依然困难重重。

一、我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上行困难较多。分散的小农生产导致农产品流通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够,创品牌、宣传品牌意识不强,培育产品品牌、区域品牌等经验不足;涵盖农产品生产全程的品质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尚待完善;流通环节组织管控能力不高,高效转的农产品供应链还不成熟,对农产品上行形成制约。我县农村分布零散、地形地势复杂,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畅通高效的物流运输和信息化体系尚未实现全覆盖;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对生鲜农产品运输影响较大;物流运输总量小,配送时效差,配送成本高,返程空载严重,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仍待破解。

(二)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组织结构涣散,尚未形成体系。多由经营户自行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再进行贴牌销售。产品的质检和推广上线都经营户自己完成,缺乏专业知识和政策配套。生产线和电子商务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效率低下,无法集中发力,线上线下对接困难。

三)销售模式,拓宽销售量,见效慢,渠道窄、缺乏完善的营销体系都是面临的瓶颈问题。对于像“京东”、“淘宝”这样的大平台,我县农产品又有其脆弱性,卖的都是初级农产品,具有深加工并有品牌的产品少,影响力有限,推广费用极高让经营户们望而却步,电商平台的销售推进是我县农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农产品安全性低,质检困难目前,大多数生产者缺乏检验农产品的意识,消费者也忽视了农产品是否合格这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农产品的检验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当前我县网销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大多数农产品在种植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病虫害,在具体操作上难实现生物灭虫或人工除虫,从源头上无法真正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在食品安全方面没有保证。另一方面,质检成本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较为昂贵,并且质检也无法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追踪检测,所检测的结果具有片面性。

(五)电商推户成本高,经营户各自为阵力量薄弱就普通商户而言,他们手中握有高品质的农产品,但并不具备电商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在用电商推广的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也花费了与收入不成正比的推广费用。就大多数农产品本身而言,它们具有季节性易损坏,存储期短,不便于携带等的特点,受物流制约。经营户的数量极其庞大,除发展成熟,规模较大的农产品营销公司外,大多数经营户属于散户类型,他们采用传统的方式经营自己的土地,自耕自种自销,因其区域的限制性和销售途径的单一,无法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六)缺乏电商人才和电商技术我县老年人口基数大,留守儿童与贫困户占一定比例大部分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人才流失严重,致使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就目前而言,农产品电商发展并不成熟,大部分电商人才倾向于优质的电商企业,不愿意去工资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又缺乏激励和管理机制的乡村去开辟关于农产品方面的电商。我县电商运营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受过专门教育培养,掌握农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技能、推广营销的人才严重匮乏,大部分农业经营户文化素质不高,不懂得专业的电商技术,想要运用电商推广产品,扩展销售途径却力不从心,农村电商培训水平参差不齐,打击了农户参与电商的积极性。

二、农产品“上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上行”的选品之困好产品永远是王道,对于农产品来说也不例外。受农产品非标准化生产和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因素的制约,农产品“上行”面临很多困难,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导致电商企业亏损,农民收入降低。农产品要“上行”,实现好的网上销售,必须破解选品的难题。当前我县农产品品种多,如山核桃、山茶油、西兰花、铁皮石斛、启蒙酸菜、裕河腌鱼、茶叶、紫薯、生态鹅等,但哪一种产品作为我县网品销售,具有资质在第三知名平台作为品牌、宣传销售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因此,对于推广农产品“上行首先就需要解决选品问题,选择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是在电商大环境下必须要重视的。

(二)农产品“上行”的价值之困促进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研发是农产品上行的另一个难题。当前,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需要智慧和创新。例如我县贵州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村民种植科学致富,产品成本高,销售价格不高,利润低,附加值不明显,同时研发的产品品种少,未能研发山茶油周边高附加值产品,还有天龙山“谭小黑”山核桃产品也相类似。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首先要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新奇度,并发掘产品的其他特殊用途,进一步研发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及其周边产品。

(三)农产品“上行”的物流之困农产品通过电商“上行”,只能通过快递运输,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而生鲜农产品还需要冷链物流运输,这在很多农村覆盖还很不全面,使得生鲜农产品流通受限。当前全县乡镇快递物流已全覆盖,但到村一级未能全覆盖,农村物流存在几个方面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低;二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多数企业经营粗放;三是市场管理乏力,企业竞争无序;四是行业集中度不高,制约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五是缺乏在各物流系统基础上区域供应链层面的规划和协调,企业和系统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六是农村物流整体效益低下,城乡物流发展一体化难度大等导致很多山区的农产品错过了保鲜期而腐烂,出现质量问题因此,物流之困将会给县域农产品上行”带来巨大难题

(四)农产品“上行”的产品之困当前我县农产品生产存在盲目化、分散化、低端化、碎片化等问题。农产品生产主要为小规模生产,数量少且较为分散,很难集中处理,导致电商在收购农产品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很多隐藏资源的浪费。我县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经营主体19家,正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经营主体12家,但产品不具备标准品牌化生产,缺乏符合网络销售具备的条件,如黔东南天龙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谭小黑”山核桃,具备网络销售相应资质,但标准、品牌打造、宣传等未健全在宣传推广、知名影响力不够。而且,由于农产品数量不成规模,导致电商持续运作存在困难。另外,农产品易受季节和产地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周期性,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其存储也成为一大问题。

三、推动特色农产品上行的建议

(一)突破农村电商中农产品“上行的瓶颈需要上、中下游三管齐下:上游做好生产、加工;中游做好品牌、运输;下游做好服务、宣传。

(二)整合资源,形成网络。“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运营”模式为主进行资源整合起到不同产业、行业之间“粘合剂”的作用,将农村电子商务中的不同主题联合在一起,构建“合作社(商品)+银行(金融)+电商村级站点(服务)”型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在把工业产品从城市运到农村的同时,也能够将更多的农业产品采购运到城里,从而形成一个闭合并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循环系统。

(三)强力打造农产品上行产业链。一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政府要引导企业、农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扩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要加快制定农产品销售标准,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生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二是培育和改造本土农村电商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企业由传统的销售经营模式向“互联网+”模式转变,推动本土“小户”、“散户”向“大户”发展;嫁接引入“洋和尚”助推地方品牌建设,三是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鼓励实行订单化生产;订单化生产可以实现消费者对整个种植生产全程遥控、全程跟踪、全程追溯,以达到让消费者彻底放心的目的。

(四)助力电商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升电商平台通过其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仓储物流、标准和追溯体系以及品牌服务五大优势对待色农产品产业链完成再造。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互联网+”战略下,通过运用众筹、众包等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模式,特色农产品的网销体系得以建立,农户互联网合作平台得以创建,有力地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产销对接。

)以互联网为中介,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使特色农产品和经营者与互联网产业相互嵌入,建立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农业和消费者等的多元组合经营模式,重构特色农产品商业模式,如“农户+企业+基地+电商”模式、“公司+基地+网络”模式等,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通过整合线上、线下两种资源,找到农业的差异化卖点,形成规模合力,发挥资源聚集效应。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电商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商提供了政策支撑。各类综合电商和垂直电商下沉到农村,不仅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依托某些电商平台的自有物流体系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流通现代化的成本,特色农产品的网销体系成为农村电商的主要构成部分,并成为农村农业发展新旧动能化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