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包括衣服、鞋帽,也包括各种发饰、金属与珠宝首饰以及一些附属用具如头巾、围巾、手帕、扇子、伞、荷包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服饰民俗的形成,与实用、审美、礼仪、信仰有关。锦屏的服饰民俗可按民族分为侗族服饰、苗族服饰和汉族服饰三大类型,其中每种类型按服饰的功能分,又可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其中以平秋、大同一带的侗族服饰和固本一带的苗族服饰最具特色。
侗族服饰 锦屏的侗族服饰,主要有三个地区特色:九寨地区、大同地区、启蒙地区。九寨地区以女子盛装最为典型,服饰、发饰、金银妆饰,别致繁杂,别有情趣,显得高贵、庄重和典雅。

布料。年轻的姑娘以色彩鲜艳的绫罗绸缎为主,显得青春靓丽;中老年的妇女则以侗家加工的棉布为主,显得浑厚沉稳。头饰。九寨女人的头上饰戴非常讲究,且是否出嫁、是否已经生小孩,都有标志。留长发,用彩线与长发挽髻于脑后部正中。髻根插银梳,髻上别银簪。前额留一排头发作流海。发髻扎法是,象打结式的把头部扎住,要露出发髻、银梳和银簪,巾角一在左朝下,一在右朝上。这种饰戴未婚已婚都一样,不同在于生小孩与否。未生小孩,前额的流海排列垂下至眉毛上。有了小孩,就把前额流海撩上去挽髻,不能再留流海了。黄门和高坝及彦洞等村寨与上述头饰又不同。女子把长发与红线结辫盘于头上,并在头部一侧吊出一束两三寸长的红毛线。凡头上挽有红毛线的是未婚姑娘。结婚后在头后挽髻,用花毛巾包头。未婚女子也包色彩鲜丽毛巾。上衣。姑娘穿右衽低领衣,托肩滚边。滚边用不同的彩线。衣长到大腿中部,衣袖达手腕,宽窄适度。一般衣类为青蓝色,也有他色。上衣袖口往上两寸处有一圈二寸宽的浅绿色布纹。衬衣为白色,衣袖长过外衣袖一寸许,露出白色袖口。这样,仅一只手臂的穿戴就有鲜明对比的白、绿、青三种颜色。衣着银珠大扣,每串五颗,每颗如枇杷大小。也有每串两颗的。每件衣服有四处开扣眼,戴银扣三串,布扣一个,即衣领左右各一串,朝下往右至腋下窝偏低部位系一布扣,再往下戴一串。一般青少年女子,戴五颗一串的,中老年妇女戴两颗一串的。由五颗降为两颗,含义颇深,表示年龄增长,青春不常驻,美色有所减退,不堪和姑娘媲美,中年后退去三颗,只留二颗。青色或黑色的腰带为侗布所织,加上刺绣图案,捆在腰间,腰部的美更加突出。裤子。九寨女子穿裤不穿裙。裤长及膝下四寸左右,裤筒裤脚一样宽大。裤为青蓝色,程度与上衣要有比差。小腿包绑带,黑色,为侗布所织。夏天脚穿草鞋或布鞋搭配,冬天穿翘鼻花布鞋。银饰。九寨女子的银饰很有特色。头上戴银花冠,上面枝蒂叶朵,鸟兽虫鱼,造型应有尽有,千姿百态,金光闪烁;耳戴金银玛瑙耳环,重大场合多达三副;脖子上戴手指粗大直径大小不等的银项圈,最少要戴三圈,一般戴五圈,最多的戴七圈,重达六七斤;双手各戴有刻花、保命的银手圈或玉手圈,有的一边手最多穿戴达四、五只。手一动,发出金属撞击的悦耳声。启蒙地区的女子服饰则比较简单,布料由原来的棉花土布换成了市场购买的工业布料,颜色以深蓝和黑色为主,银饰品只有简单的耳环、手圈、戒子等,但显得沉稳和素雅。大同地区的女子服饰则更简单,布料进化快,都是的确卡、的确良等工业布料,颜色以蓝色为主,基本上没有银饰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头上捆扎有一把红头绳,显得简朴而干练。侗族的男士服饰则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以土布为材料,头包带须青巾,上衣多为黑色竖领对襟布扣衣,下装为黑色宽大筒长裤。苗族服饰 锦屏的苗族服饰,大底可以分为两大地区,即固本河口和偶里娄江两大地区。

固本河口的苗族服饰主要包括有晚娄村、控俄村、扣文村一带的苗族服饰,是较具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服饰代表,以其历史的厚重感和独特的款式而著称。男女衣服均为自织自浆自染而成的红黑青布,其款式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保留有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元素。男式上衣多为黑色竖领布扣对襟衣,衣窄袖紧,领口以下一对挨一对地钉着九至十五对同色布扣,宜单不宜双。下装为黑色宽大筒长裤。妇女衣服款式为自织的浆青布,黑红发光,经淀染多次洗浆自制而成,衣长至膝盖下,衣脚成弧型,摆幅较大,无领,为右衽斜式大襟衣。从衣颈处至腋下与腰间各钉有三处共六个布扣,布扣上又套有果形银扣子,女式银扣宜双不宜单。两边腰间扣下方衣叉处绣着蜻蜓式图纹符号。衣袖短且大,宽约35厘米,长至手拐处,手腕内另带一对多层袖套,称为内套袖,为鲜艳的蓝色或红色布料做成,不管是内、外袖口边上都绣有花边水波纹式图案袖围。同时,一般腰间都束着宽2.5寸、长2米的花边腰带。下装为裙子,是由多层折叠成形的长款围裙,长至小腿中段,由黑色自染家织布自制而成,制裙子的工艺复杂,工期慢长,一般经数月才能完成。小腿部由绑腿布包裹着,约宽1尺,长1.1尺,用紫、蓝、黑色自制的织布。脚下穿着绣花底鞋。妇女的发型向脑右边耳上方挽着发鬏,头上包着染成青色的自制布头巾,在脑后交结处挽成活结,留有两只角分别垂于两耳后面,宛如元宋时期久远的遗风,身处其境,让人忘却所处的年代。至今,一些村里的老年妇女还依旧穿着自制的衣裙上山砍柴、割草或种田等,衣裙宽松,方便生产,在春色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与她们衣服红黑布衣散发出的光辉相交映,使其劳动的身姿显得更加虔诚而飖曳,楚楚动人,羡慕之心油然而生。这就是固本苗族服饰与其他服饰的差别和独具特色之所在。偶里、娄江、稳江、火冲等村寨苗族的服饰又各具特色。多以浅蓝色、月白色、藏青色等布料自制衣服,不同年龄段的妇女,穿着的衣服颜色及式样大小也有区别,年轻妇女穿的多为浅蓝色或月白色的上衣,一般年长的妇女和男性都穿着深蓝、藏青或黑色的衣服。男式衣服为对襟衣式,多为深蓝色或黑色布制成,袖窄长至手腕处,衣长至腰间。一般用布料做成的纽扣,为9对或12对布扣。男女下装,都为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做成,裤脚较宽,直筒裤型。在过去,苗族人穿着的布料多是自种棉花,自家纺织的家机布缝制而成,现代人,大部分是从市场上买的确卡等布料制作。青衣苗族男女的衣服多为蓝色,颜色单一,较少有花边,显得十分恬静明了,款式简单而整洁,衣服突显在于方便生产生活劳动。汉族服饰 锦屏的汉族主要集中在敦寨、隆里地区,县城也有一部分。而具有锦屏汉族特色的服饰主要体现在敦寨地区。
男子服饰。20世纪60年代之前,男女均为传统服饰,布料多为家织布,也偶有工业布,如磅布、士林布、卡机布,极少数是直贡呢、灯草绒。春夏季节不戴帽,或者搭一条方巾帕;秋冬季节,中青年戴遮阳帽,老年戴纱线编织的顶子帽,或青布包头。上身穿对开短襟衣,衣领为“矮领子”,约寸余;衣脚前面齐大腿上部,后面衣脚遮住臀部,两侧分别开约三寸长的小叉。前衣襟两侧边缘钉七对布纽扣,最上面两对叫颈扣,很少用。左扣为小圈,右扣为小结。衣服前面左上部加做一个小荷包,左右下部对称加做两个较大的荷包。寒热衣服区别仅在于颜色不同,热天穿白色或蓝色,冷天穿深黑色或深灰色。下身穿蒙裆裤,又叫“包抄裤”,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裤裆、裤筒较为宽松,裤腰近似喇叭口。穿裤子不像现在那样系皮带,而是腰间系一条布带子,穿裤子时将裤腰口紧紧包抄过来扎在裤腰带上,这样穿脱都很方便。脚穿本地布鞋,分鞋帮鞋底两部分。鞋底为“千层底”,即用碎布层层粘贴,然后用针线密密穿钉,十分结实。袜子也分为袜邦袜底两部分,袜帮是棉纱织成,袜筒较长,能漫过膝盖。袜底为三层布钉成,将袜帮和袜底连缀才能穿。农民大部分时间都是白天穿草鞋,晚上穿布鞋,冬天老人穿老棉鞋。
女子服饰。青年女子头上一般留齐肩发,或扎两条短辫子,系蝴蝶结,大龄女青年则扎一条长辫子垂于身后。婚后女子头发往后梳,在后脑勺挽成发髻,插上银簪子。老年妇女通常头上围一条青纱帕,或用毛巾由前向后包围,再在后颈部打结。上身穿非对开大襟衣,衣长盖过臀部,两侧分别开约三寸长的小叉。左襟较宽,由左侧围过前面;右襟较窄,仅相当于左襟的三分之一。左右襟相接于右侧,右襟包抄于左襟之外。右襟加做一个荷包,珍藏银钱或其他贵重物品。下身裤子也是大腰大筒,穿着方式大体与男子相同,不同的是右侧开一小叉。裤脚通常为“滚边绣”——在裤口2寸处绣上花边。衣、裤颜色通常为藏青色、浅蓝色、粉红色或素淡花布衣。婚后多为大红色或深蓝色,新婚女子常穿灯草绒外衣。脚穿鞋子,一般为普通布鞋,大龄女青年穿绣花鞋,鞋帮绣有简笔花草。裤腰镶黑白布或黑布,或束以彩色布缝制的套筒。妇女尚银,平时耳戴银环,手戴银镯、发髻插银簪。
20世纪70年代以后,汉族服饰不论男女,都在不断进化发展,追时代,赶潮流,款式新潮,布料都是工业品,再也无人穿土布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