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东南部的锦屏县境内美丽的清水江流域亮江河畔,静卧着一个千年苗寨——亮寨司,又称亮司。随着逾千年的岁月洗礼,浓烈厚重的历史痕迹已渐渐被抹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现代新农村景象。在经历了无数的时光变迁和历史沉淀后,这个尘封了千年的黔东南最大的神秘土司苗寨,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和追忆。让亮司后人魂牵梦绕的富庶之乡,因亮司龙氏宗祖龙政忠被朝廷册封“承直郎并亮寨蛮夷长官司正长官”而正式开启以龙姓为主的亮司历史进程。
亮司位于贵州锦屏县之南,与湖南靖县、黎平中黄接壤,环抱于青山翠屏之中,静卧在亮江河畔。松从高速由北向南横穿而过,南去25公里便是黎平飞机场。全村土地总面积11483亩,其中山林面积1231亩,耕田(地)面积3066.8亩,万里平川沃野日照强,以坝子小山丘为主,古时寨民开垦为田地,以致逐步繁衍成延绵亮江河四五里的千户苗寨、万亩大田坝,如今是敦寨镇集稻谷、菜油、茶油、西瓜、蔬菜、椪柑、蜂糖李、蓝莓等水果主产地之一,也是锦屏后粮仓之一。村寨坐落在万亩大田坝中间,寨东西宽1000多米、南北长2000多米。
据资料记载,三国时五溪诸蛮(湖南湘西、贵州黔东南一带)均属武陵(武陵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结合了楚、土家、苗等多种文化元素),并受蜀之益州(今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等部分地区)管辖。诸葛亮治理益州时,曾派遣侍中马良携带金帛财物等招降于五溪诸蛮,并委以官爵,实施“以夷治夷”之策。古州(今榕江)、亮司、平茶(黎平与湖南接壤)处于五溪上游。武侯南征苗王孟获时诸葛武侯曾在亮寨安营扎寨,亮司一个叫“营盘湾”自然寨的名字因此而来。亮江也叫亮水,也是因诸葛武侯而得名。当时的亮司已有土著居民,至于为何年入居无更多资料考证,居住者也非龙姓。唐天宝年间属黔州都督府,元初属高蛮夷长官司,朝廷实行以夷治夷。亮司龙姓始祖是从湖南东山迁至会同岩壁十多世的龙政忠,随军入锦为朝廷平苗侗之乱立下不小战功,后被朝廷授封亮寨长官司正长官职,令其世居亮寨(故也称为亮司),亮司总共经历世袭二十三届,其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亮司龙氏土司成为当时清水江流域十二土司中最强大的一支土司力量,这为亮司后来的兴旺发达打下了基础。
亮司人是顺江而居,亮江从大田坝中间流过,龙姓土司掌管亮司后,以龙身形象来建地形。一条主街犹如一具龙的躯干,从亮司大桥头由北向南直达首寨头(地名),首寨头为龙头,大桥头曾家屯则是龙尾,八家巷和沟边街及横生岔出的巷道,恰是龙爪和龙须。登上周边的“人形坡”俯瞰亮司全景,寨子周边远山近丘时隐时没,有奔腾欲飞之象。早年间的亮江沿河数里都是灌溉稻田的水车,其前后左右平坦,地势豁然开朗,真是宜居之所。整个寨子就像漂在江面上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逢节日,河边码头洗菜挑水、杀鸡宰鸭、吆喝卖东西,人头攒动,特别是“三月三”“端午”等传统节气更是热闹非凡,似一幅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景象。晚清贵州著名的苗族学者(作家),号称木斋先生的亮司人龙绍讷在其所著的《迪光录》中对亮司辖地(相当于今天的敦寨镇)的描述为“北连铜鼓,南挹巴龙,星台隐现于西隅,人山雄杰于东表,中则平原阔野,川水四环,亦奥区也,华夷杂处”。
寨内的居民楼与县境内其他苗侗民族有所不同。他们居住的房屋整齐有序,一般是三间一进两层木屋,房子三面都是土墙,据说这种建筑是为了防盗和更好保暖。生活较富足之家则住的是窨子屋。所谓的窨子屋是前面建有门楼,进去则是一个庭院,再后是正屋,两边是厢房。窨子屋两侧用厚实的大青砖砌成的防火墙,直封至房顶。墙的三分之二以上处用石灰粉饰,并绘有花草鱼虫等彩色图案,形象生动很是美观,当时只要是住窨子屋的,都是部族里有钱有势之人,也是在整个部族里说话很有分量的人。当时亮司各户的房子在建设时都以军事需要进行设计建设,街道巷子弯曲且岔道多,有些居民房子还留有后门,后门与后面人家相通,并且房子三面用青砖直封到屋顶,主要是防备外来入侵时防火攻及灵活连通,有点像电影地道战中的片段,同时街道弯曲拐弯多,让入侵者进入后找不到东南西北。这是集古人军事素养之大成。每条街道中间都是青石板铺设,两边取用亮江里的鹅卵石以图案铺就而成,故取名为花街,现在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大部分街道几乎都变成了水泥路,难得只剩下少数岔路还留有一点花街。整个寨子街道两侧的排水沟纵横贯通。原来寨民们用来洗衣、洗菜,儿童洗澡等。寨中相隔不远都要开挖几口池塘,那是古人建造的消防池。早些年池塘里长满了荷花,鱼儿在荷池里嬉戏,就连排水沟中也偶见鱼儿出来畅游。炎热夏天小孩们也可以到池塘中洗澡戏水打水仗,塘中莲花和浮萍下鱼儿在漫游。这活生生的画面还时常出现在笔者儿时的记忆之中。
亮司内有两口古吊井深达十余米,有近千年的历史,井口最上端为一个巨大的石环罩在井口上,以便于村民提水和井水不受污染。这些都是先人们留下的智慧。村民们取水时用绳子捆住水桶吊到井下水源处取水,取到水后绳子傍着井口石环往上拉。久而久之,井口石环被取水的绳索勒出一道道深槽。特别是下街学校边上那口井。因取水的人数之多,经历的时间长久,石壁已磨出一道道深槽,这一道道的深槽就是亮寨千百年历史的见证。这两口井当时也是全寨寨民饮用水的唯一来源。社会动荡时期是重点保护对象,为防止有人投毒,特在井中放养一些锦鲤,如鱼死则井水不能用。还有那万元桥,现在只是遗址了。有记载是在嘉庆年间(1800年)修建的石拱桥,于同治年间(1862年)因亮江发大水被冲垮,虽然后来经过多次修建,但也反复被大水冲垮。关于万元桥有一神奇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因亮江经常发大水,修建的过河桥每年都会被大水冲垮,年年如此,在涨水的季节百姓过河很不方便,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心助一臂之力,于是有一天神仙赶着一大堆大石头来帮助修建大桥,据说那些赶的大石头在凡人眼里看到的是羊而不是石头,当时有一个村民在河边建桥,神仙过来问他所赶的这群羊好不好?结果村民说不好,仙人听后很生气,不但不帮助修建石桥,还让修得快完工了的石桥垮掉了,连同那群被赶的羊变回石头投进了河里。现在在亮江河底深处还睡卧着一堆堆四四方方的大青巨石。虽为迷信传说,但也能体现出亮司的历史悠久。后来在亮江上,只搭建了临时让人过河的木桥。大水冲走来年再建。关于渡河与桥的故事,在河边原来建桥的位置,有几块很大很古老的石碑记载着曾经的过往,石碑上文字很多已看不清楚了,只留下记述年代的信息。石碑旁边有一棵上千年的古树,周围冷风飕飕,让人在碑前不敢久留。不过逢年过节都有人赶来烧香祭祀。1990年国家再次修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现在成为全村人和龙池方向来往行人的主要通道。长官司遗址(现被人们叫作村公所)为民国时期中共党员王定一在此创办的农民子弟学校(贵州第一所保国民学校),其匾至今尚存,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收归保管下来。龙氏宗祠为三进,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宏伟,有内外寝厅各五间,有左右厢房各三间,有“伟绩丹心”坊一座,按周天之数设计,有左右辕门,两边飞檐翘壁,画有花鸟走兽人物等,栩栩如生,很是壮观。此为龙姓族人祭祀场所。
在亮寨土司统治的历史上,据查龙氏家族共涌现仕宦类20人、科第类5人、文学类5人、恩贡22人、例贡5人、监生27人、增生14人、秉生21人、文痒147人、武痒26人。村东头的文昌阁,那是龙姓族人弦诵读书之所,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培育了亮寨很多的文人墨客。因缺乏保管和维修早已破败不堪。其中晚清亮司学者龙绍讷是亮司杰出的代表。17岁参加童子试名列前茅,但在科举路上屡遭挫折,45岁才中举人,后回乡设馆授徒,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主要著作有《迪光录》《亮川集》等著作,《迪光录》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著述,《迪光录》虽为龙氏土司族谱,实为古代这一地方史志,该书始修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后经龙绍讷主持编修,除了记述龙姓简历和修编过程外,还详述了亮司土司世袭制度、朝廷与地方轶事、动乱与战事、教育雅风、百姓生产生活、地方纪事、语言与风俗、古人遗文等八个方面史实,时间跨度上千年,堪称这一地方的百科全书。《迪光录》对亮司的建置变革,亮司龙姓的聚散沉浮和民族的演变,都有着翔实的记录,对研究苗侗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亮川集》分四卷,是他的诗歌集,最早刊刻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卷一为《亮川诗集》、卷二为《亮川赋稿》、卷三为《亮川杂俎》,卷四无卷名但收录有文章25篇9万余字,《亮川集》主要是盛赞家乡美好景物,巧抒自我情怀,表现民族风情,反映人民疾苦,倡导读书致用等等。还有《试帖》《诸葛考古迹》等也收在其中。现在龙绍讷故居尚存,只是经历多年风雨早已物是人非。据说龙绍讷天资聪慧,有书在手就会忘乎所有,被很多老人列为榜样用以教育小孩努力读书。有一年端午节,其嫂送粽子给他吃,把白糖放在旁边,龙绍讷一边看书一边拿起粽子就去蘸白糖吃,结果蘸到的是墨汁,吃得满嘴是墨津津有味,直至其嫂进房收捡时大呼才惊醒。
据《史记》等有关文献记载,在五千年前,黄帝与蚩尤部落发生“涿鹿之战”,黄帝取胜,蚩尤战败后其原率领的九黎部落的苗族等少数民族部族纷纷逃离中原,或东迁,或南移,或西进。大量西进者避居于川黔滇深山老林,于是才有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平蛮”“七擒七纵孟获”之史实。“以夷治夷”政策便从此开始,南蛮之地汉唐为“羁縻”制度,宋元以后为“蛮夷长官司”统治形式。亮寨前身并非龙姓居之,其他姓氏多因躲避战乱而聚居于此。后随着龙氏被朝廷册封,龙姓人丁逐渐兴旺,其他外姓之人才逐渐搬走。后来才形成以龙姓为主的亮司。在当时少数民族杂居地区,部落宗族势力相当严重,小姓土著居民为了不受大姓土著居民的欺负,通常要改为大姓土著居民的姓氏,其中以锦屏启蒙为最。亮司龙姓的祖籍源于江西吉安泰和县,后迁至湖南绥宁东山,后反转搬至湖南会同岩壁村,历经十多世后,由龙颜弼(又名龙政忠)在亮司开山传世,而龙颜弼也成为亮司龙姓的始祖,即亮司龙姓一世,以至成为亮寨蛮夷长官司第一任世袭正长官——时为明武四年(1371年)。直至清光绪七年龙家谟止,亮司的龙氏家族连续二十世、二十三人先后沿袭亮寨蛮夷长官司正长官之职,历经两个封建王朝的22个朝代,共计456年,前后共钦领亮寨蛮夷长官司印五颗,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朝廷颁发的最后一颗蛮夷长官司印至今存放在一组村民龙炳河家,古代一般是长房世袭制,龙炳河这一支为长房,是整个亮司辈分最小的,也是人口发展最快的。几百年的亮寨司蛮夷长官司当时是该地区最基层的军政区划单位,以至逐渐繁衍为千户苗寨,是亮寨龙姓的鼎盛时期。亮寨置蛮夷长官司后,明永乐间属新化府,宣德十年改隶黎平府,至清朝所辖三十寨,司界范围大体相当于今日敦寨镇之辖区。也因为民风剽悍,亮寨司户口人丁都被蔑称为“黑苗”。在那弱肉强食的时代,亮寨及周边的苗民也经历了多次的杀戮。宋景定二年(1261年),楚之靖州守卫到亮寨周边罗丹等寨巡边,当时民心浮动,匪患猖獗,后被苗人诱而杀之,继任的靖州守卫张开国带兵临阵招降,后将其围而剿杀,以致“青烟断炊,尸横遍野”。曾有无数人躲藏于周边者屯(地名)附近一岩洞被活活困死,尸骨兵器成堆(1988年一些青年在玩山时无意间发现),张开国还在罗丹岩洞(即诸葛洞)留下碑刻《戒谕文》警戒苗民,这是早期本区域内有记录的苗民暴乱事件。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亮司被古州(今榕江)土司杨占先与阳洞土民数千人烧杀抢掠,庵庙民房尽毁;次年二月,又被金山寨等千余强人掳掠打砸索钱捉人;第三年又遭乱兵劫掳财物,捣毁民房,任意杀伐。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在冗长的历史长河中,亮寨司苗民经历了深重苦难。很多的亮寨苗民外迁到榕江、从江、天柱、剑河、镇远、施秉等地生息繁衍下去,据统计现在外迁发展起来的亮寨后裔已达数十万之众。
时过境迁,历经上千年的岁月侵蚀,曾经的景象早已湮灭,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新农村景象。这里与黎平会议遗址、高屯天生桥、飞龙洞等国家级景区及隆里古城、雷屯乡村旅游及龙池万亩果场等连成一线,风景这边独好。亮江中游的亮司段,江面宽阔而平缓,江水清澈而宁静。在亮江乘载一渔舟顺河而下,一面欣赏两岸美景,一面倾听虫鸣鸟叫,两岸鲜花盛开,瓜果飘香,犹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好一派田园风光!如果你想探究千户苗寨的历史演变过程,领略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真正的农家乐,欢迎您到亮司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