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古理讲,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地区的传统建筑。古楼的原始用途一是报警,二是聚集鼓楼商议重大事件。贵州的侗族百姓大多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两江流域。以锦屏县启蒙镇为界,分为南部侗族和北部侗族。北部侗族极少修建风雨桥和鼓楼。作为南北分界的启蒙镇者蒙村有一座古老的风雨桥,它的样式和南部的风雨桥有很大差异。这里不说这个差异,只说当今生活富裕了,社会安定了,北部侗族很多村寨为美化亮化起见,春笋般修造鼓楼和风雨桥,锦屏城关也不例外。
锦屏城关如今有两座风雨桥和三十八座风雨廊。两座风雨桥分跨清水江和小江,两桥又在两江交汇的犁头嘴相接,三十八座风雨廊沿清水江和小江两岸排列,构成了一道闻名全世界的亮丽风景。而在众多的风雨桥当中,我们单独讲赤溪坪风雨桥,是有缘由的。
隔河千里路,两岸居民往来很不方便。20世纪70年代修建了清水江大桥,解决了通往湖南方向和江右岸的来往难题。而在两江当间的赤溪坪村,还是没有桥梁相通。从20世纪40年代起,情况就变化了。四十年代创建的锦屏中学在赤溪坪村,六十年代创建的林业大学在赤溪坪村,随后创建的职业中学、卫生学校、县委党校也在赤溪坪村,作为锦屏县政府所在地的三江镇政府,办公场所也设在赤溪坪村。于是,村民、师生、公职人员等过往小江河就成了大问题大难题。
犁头嘴是个老渡口,数千人昼夜往来于两岸,靠细小木船运送,艰难而又危险。枯水时节除了渡船兼加架设简易木桥,桥两边没有栏杆,也是危险的。洪水时节无法渡船,木桥也被冲毁,众人只能望洋兴叹。
解决赤溪坪村的交通问题成了地方政府和民间人士考虑的重大事情。
民国中期,居住在赤溪坪的锦屏地方强人龙青云,组织集资在犁头咀与王寨之间架起一座石拱木桥,遗憾的是刚架好不久,就被大水给冲走了。1976年,县政府在小江河上修造了一座铁索桥,江中间筑一高高的桥墩,拉上一组组粗长的钢缆,铺上木桥,晃荡而过。人多往来,木板易朽,后来更换成铁板。因村上有农户,农事需要牛马,牛马也得过桥,铁板也不能长久。时不时维修,不断损坏。有时候损坏之后来不及修好,过往行客尤其是学生,两手攀附摇摆的钢缆,两脚踏住摇摆的钢缆,钢缆凌于高空,下临汹涌江水,那种危险不用细说。
时间到了2000年,县人民政府决定要在小江河上修建一座桥。对这座桥的设计规划有很多争论,焦点是只通行人呢还是兼顾通车辆,要是不能通车那对赤溪坪的帮助还是不大。很多人基于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力挺要修通车桥。结果是只通行人不通车辆,原因是县政府不仅要修造一座桥,更重要的是建设一道风景——风雨桥。既然是风雨桥,那最好不宜通车,轰轰的车辆定然破坏风雨桥的美丽和宁静。
于是,小江河上出现了一座美丽的风雨桥,并以赤溪坪村命名,桥两头各有一块巨大的横匾,黑底金书“赤溪坪风雨桥”。该桥于2000年12月28日奠基动工,2003年9月11日隆重竣工剪彩,成了锦屏城关三江六岸的第一道亮丽风景线。
风雨廊全部采用锦屏春蕾林场优质杉木建造,212根落地柱上下一致浑圆,漆成朱色,廊额悬挂79幅体现苗侗生产生活的风俗彩画,廊柱有15副抱柱对联,全是黑漆金刻字,桥廊两边有“美人靠”坐廊可供行人观光休憩,左岸桥头有经济学家龙永图“天堑变通途,杉乡乐丰年”的题联。赤溪坪风雨桥构造奇特装饰精美,可谓难得的胜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