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台盘六月六吃新节“村BA”篮球赛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游客、球迷到场观看。受“村BA”主办方邀请,锦屏县新化乡舞狮团队当天到场进行展演,给广大球迷朋友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舞狮表演,展现了新化舞狮文化和锦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隆隆鼓声,现场14头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时而腾翻、时而扑跌、时而跳跃、时而登高、时而朝拜,尽显新化舞狮风采,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观众们纷纷表示,通过在“村BA”球场上观看新化舞狮的表演,对舞狮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化舞狮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表演,我感觉非常的震撼,有很强的民族气息,我觉得他们以赛事展示、传承非遗文化的方式很好,希望他们一直传承下去。”现场,四川游客黄明成激动地说道。
新化舞狮属北派系列,以表演“武狮”为主,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红、黄等颜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手握狮宝,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时而杂耍、时而与观众互动,将现场氛围推向另一个高潮。
据了解,新化舞狮的造型为圆大的狮头,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出的鼻子,开合夸张的阔嘴,微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头顶用彩绸(红色为雄,绿色为雌)扎成的彩球映衬,显得狮子威猛雄壮,憨态可掬。狮脖有响铃,摇头晃脑则叮当作响,煞是惹人喜爱。其表演动作主要有:抖动、三拜、直立打滚、理毛、跳背、狮子跑堂、飞行旋角、雄狮敬礼、双狮抢宝、狮子拜案、抢登高楼、狮子吐对联、群狮抢炮、腾空直立、旋背、舔毛、抖擞、采青等。
其中以“抢登高楼”尤为精彩,数只狮子分从对面(一面四只)往高处抢登,至顶层狭路相逢后团身四拜再口吐对联致以祝福,整个过程真可谓惊心动魄,摄人心魂。每每表演到此节,四面观众无不屏住呼吸,胆小者竟不敢再睹。
其中又以技艺娴熟、武艺高超、配合默契的舞狮者方才可抢登六层高台。六层高台由21张八仙桌叠至5米高度。即第一层将六张桌子列成“一”字形,视桌面宽度每张距离约80厘米,第二层五张,第三层四张,依次递减,第六层一张。从第一至第六层按“品”字结构摆放整齐、稳实。舞狮时狮子(两只或四只)分别从两端逐层由下往上抢登,每抢登一层都会作出舔毛、抖擞、摇头、休憩、抻身、踢腿等动作,直至顶层双狮狭路相让通行后,又在上面作直立、拱腰、腾跃、打逗、抢宝等各种高难动作,然后衔吐对联以示祝福或祈祷吉祥,完毕再从顶层依次跳跃而下继而满场奔舞。场面宏大,气势恢宏。
“今天我们来了14只狮子,搭了6层桌子,我们舞狮队队员最大的年龄在50多岁,最小的10来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展示我们新化舞狮,让更多的观众,关心和支持我们新化舞狮,我也希望我们新化舞狮走得更远,把我们的新化舞狮发扬光大。”新化舞狮州级非遗传承人刘毅表演完舞狮后说道。
新化舞狮,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多次参加县、区大型庆典活动演出,深受观众欢迎。1992年后,每逢春节屡屡应邀至锦屏城关及比邻的黎平闹新春;2005年黎平机场试航庆典时代表锦屏县参与演出,因演技精湛、独特,好评如潮;2006参加黔东南州建州50周年庆典演出,精彩绝伦的表演让与会的数万观众瞠目结舌,为之倾倒,从此新化舞狮声名鹊起。
新化舞狮是锦屏县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之一,源于明、清,盛于民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舞狮文化已演化成新化人民热爱家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图腾。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新化乡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舞狮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22年新化所村被州文广局列为非遗传承基地。
“今天来到我们这个NBA圣地台盘村,现场气氛很好,我们想以后把这个传承下去,把我们的舞狮文化走出贵州,走向更大的地方。”满头大汗的新化舞狮表演学生胡泷灿说。
通过这次非遗表演,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新化舞狮的表演者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将新化舞狮展示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和传承这一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