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激活乡风文明建设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锦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激活乡风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字体:

吊脚楼流淌着岁月的故事,石板街巷里镌刻着文化的记忆。传统村落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物质结晶,更是孕育文明乡风的精神沃土。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助力文明乡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之举。

传统村落是文明乡风的物质载体与文化根基

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方式,每一处古宅、每一条巷道、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是乡风文明的鲜活注脚。隆里古城的马头墙诉说着“耕读传家”的家风,文斗苗寨的祭树活动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村落通过物质空间与文化实践的双重维度,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形成独具特色的乡风文明。它们是乡风文明的“活态博物馆”,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最真实、最生动的教材。      

然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面临空心化、老龄化、建设性破坏等严峻挑战,大量古建筑因缺乏维护而坍塌,传统民俗活动因年轻人外流而逐渐式微。这种文化载体的消逝,不仅意味着历史记忆的断裂,更直接导致乡风文明传承失去了物质依托和实践场域。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文明乡风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保护与建设的协同以传统村落激活乡风文明

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如修缮古建筑、整治村落环境,能够重塑乡村的文化认同。当村民看到祖辈留下的老房子焕发新生,参与到传统节庆活动的恢复中,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会显著增强,从而更主动地传承和弘扬乡风文明。另一方面,文明乡风建设又能反哺传统村落保护。良好的乡风能够凝聚村民共识,形成保护村落的集体行动;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维护公共环境,也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文斗苗寨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通过挖掘本地“契约”精神,将传统乡贤调解机制转化为现代村民议事制度,既保护了古建筑,又重塑了邻里和谐的乡风;隆里古城通过发展非遗花脸龙,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提升的双赢。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完全可以相互赋能,形成良性循环。

多维发力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新格局

要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的深度融合,需从制度、文化、产业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在制度层面,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法规,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保护机制,通过制定《文斗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等,为保护工作提供长效保障。同时,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乡村治理考核体系,制定村规民约,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文化层面,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立乡村文化礼堂、开展非遗传承培训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鼓励村民自发组织文艺表演、道德讲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培育新时代乡风文明。产业层面,探索“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将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创产业相结合。开发古村落研学游、民宿体验等特色项目,既盘活村落资源,又让村民在参与产业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例如,隆里古城依托汉文化孤岛、军事屯堡发展乡村旅游,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售卖土特产,年人均收入显著提升,同时也更加主动地保护村落环境和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只有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让古老的村落焕发新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心田,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这不仅需要政府、专家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位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当传统村落成为承载乡愁的温暖港湾,文明乡风必将在广袤乡村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