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锦屏县铜鼓镇坝区的稻田里,一片金黄的晚稻格外引人注目,水稻收割机在穿梭在田野中,繁忙的景象为初秋增添了几分不一样的色彩。
“这是我们今年第一次试种富硒水稻,亩产在1400斤左右,我们已经把前期收割加工的产品送去进行专业检测了,看看富硒水稻能不能‘闯’出一条路来。”锦屏县花桥粮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池彬笑着说。
如何合理规划水稻种植周期,让农田物尽其用?如何让大米增加价值?这既是肖池彬考虑的问题,也是破解当下坝区水稻“商业化”程度不高难题的必经之路。
农忙时节,虽然有了机械化栽种设备,但坝区群众大多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栽种秧苗,合作社承包的部分田不得不排在后面,因此,探索种植合适生长周期、价值高的水稻成了发展的出路。经过到遵义、剑河等地方学习后,锦屏县花桥粮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贵州共筑绿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合作,共同发展了富硒水稻种植产业。
“现在已经收了60000斤左右,根据前期与公司签订的协议,按1.65元每斤的出田谷全部卖给公司,相比一般的水稻1块左右的价格,我们今年初步算是成功了。”肖池彬说。
近年来,锦屏县铜鼓镇充分发挥坝区优势条件,全面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红利,不断探索坝区水稻“精品”,引进花香7号富硒水稻、玉针香等品种,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