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锦屏县敦寨镇亮司村的万亩稻田翻滚着金色波浪,收割机轰鸣作响,空气里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村民们以田为卷、以稻为墨,在这片土地上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锦屏的粮仓看敦寨,敦寨的粮仓看亮司”,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亮司村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稻+N”模式,不断延伸水稻种植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稻”路。面对过去种植成本高、灌溉跟不上的难题,敦寨镇通过“党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整合资源与人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200余万元,修建灌溉渠道31千米,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等综合种养,不仅吸引了劳动力回流,也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
为进一步提升亩产值,亮司村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立20块“党员示范田”,由懂技术、有经验的党员带头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指导,累计培训农户300余人次,帮助解决种植难题20余个。目前,坝区水稻机械化率达99%,科技贡献率超90%,亩产从500公斤提升到800公斤,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比90%以上。
“有了党组织、党员牵头,啥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村民龙盛福笑道,它流转到合作社的5亩土地,如今不仅每年能拿到3000元租金,还可以在田间务工,年收入实现翻番。
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提升了稻米的价值。通过村级合作社牵线,种植大户与粮油公司达成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水稻,覆盖农户310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同时,“稻田+N”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亩均收益再增1200元。当地还依托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举办农事体验活动,吸引游客3万人次,有效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
“从一粒米到一条产业链,党建引领让我们的‘稻’路越走越宽。”敦寨镇副镇长龙正相说道,如今,敦寨镇万亩坝区已发展成为集生产、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吸引了多地考察团前来学习交流。镇党委书记杨正招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入水稻制种新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迈进,让乡村振兴的新“稻”路越走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