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锦屏县平略镇平略村田坝赤松茸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十几名村民分工合作,娴熟地起垄、铺菌、培土、施肥,有条不紊推进菌棒种植,为乡村产业振兴添活力。
“大家要注意菌种间要留一定的距离、覆土要均匀……”工人之间相互提醒,此起彼伏的谈笑声更是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

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是一种兼具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优质菌类。它口感鲜嫩爽口,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
平略村平均海拔6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适合赤松茸生长。平略村经外出考察、专家指导,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种植、就业带动”方向,在锦屏县盈辉农文旅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支持下,20余亩赤松茸试种项目落地,土地平整、物资采购、实施种植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培育发展赤松茸,既契合当地自然条件,又能依托连片种植达成生态保护与农户增收的双赢。赤松茸大众认可度高、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可观,当前市场上,A级菇5元/斤、B级菇3元/斤、C级菇2元/斤。”锦屏县盈辉农文旅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范超伟介绍道。

为确保赤松茸产业落地见效,平略村推行“村党支部+联合社+农户”模式,村集体牵头对接锦屏县盈辉农文旅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联合社提供优良菌种、全程技术指导及产品保底回收,彻底打消村民“种植难、销售难”的顾虑。
“以前,秋收后大部分的农田都是空闲的,现在村里利用冬闲田种菌子,我们有空就来这里务工,又可以多挣一点钱补贴家用,我很开心!”平略村村民侯菊秀的话道出村民的心声。
“我们要持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把季节性闲置的农田发展成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田园经济’,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平略镇党委书记卢秋米信心满满地说。

在赤松茸种植基地里,大家正忙着翻整地块。“我们首批种植面积是20亩,后续还会逐步扩种,计划带动群众种植200余亩。”范超伟介绍道。20亩赤松茸的种植、管护和采摘,预计可带动300余人次务工,预计亩产量1万斤,按照产品均价3元/斤来算,亩产值可达3万余元,预计总产值60余万元。
平略镇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赤松茸种植为基础,把该基地作为“党建 + 特色种植”先行试点,按“先本村优化、后跨村拓展”思路,向全镇区域推广,引导村庄破解“闲置农田难用”难题,以点带面激活乡村动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讯员:石叶宏、吴章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