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锦屏,山风裹着稻田的清香掠过坳口,为平略镇永宁村的振兴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5年6月,刚从县教育局出发的姜显,裤脚还没沾上永宁村的泥土,就先接住了一份“烫手的担子”。
彼时的平略镇永宁村,是全镇的“软弱涣散”村。个别村“两委”成员开会发言不主动,村民有诉求找不着途径;淡竹叶种了一片又一片,却因销售渠道不畅通,烂在地里。
“不是来镀金的,是来解难题的。”姜显站在永宁村村委会的院坝里,翻阅着手里的《乡村振兴工作手册》,心里有了主意,“班子散就聚起来,群众难就帮到底,得用‘脚底板’摸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初到永宁的一个月,姜显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踩着田埂、绕着山坳,把全村245户人家走了个遍。没搞“座谈会”,没摆“登记表”,而是蹲在龙本朝家的院坝里剥玉米,坐在袁毓标家的灶台边拉家常,把村民的情况分成几类,一一记在《民情日记本》上。
龙本朝94岁的母亲,子女不在身边,院里的柴堆得老高却劈不动,洗衣机转起来却不知道怎么放水;监测户龙金俊有智力障碍,两个孩子在镇里上小学,每天接送成了“大问题”。
“沟渠坏了快半个月,抽水机抽不上水,这季稻谷要完了!”村民袁毓标领着工作队走到自家稻田边,指着干裂的田埂急得直跺脚。姜显蹲下来摸了摸土,“您别急,我们现在就往镇里报,一定赶在灌浆期前把水管送来!”他在本子上重重画了个星号:“安全饮水是大事,这个项目必须争下来!”
“群众的事,说了就得办,办就办到位。”姜显在工作队会上定了规矩,还专门挂了本“民生台账”,每一件事都标着“办结时限”,办好了就划勾,没办好就盯着催。
来到永宁村的这四个多月,姜显经常带着驻村队员去龙本朝母亲家,有时是劈柴,把柴块码得整整齐齐靠在墙根;有时是洗被单,在院坝里拉根绳子晾得满满当当;逢过节,还会拎着水果上门,坐下来听老人讲过去的事。
“老人走不动,能不能上门鉴定?”81岁的吴新桃老人瘫痪在床多年,一直没办残疾证,看病报销、补贴申领都受影响。姜显得知后,立刻联系县残联,通过沟通、调查了解情况,帮着录视频、线上操作等,成功进行了鉴定。
“我以为这辈子都办不成了,多亏了你啊姜书记!”拿到残疾证那天,吴新桃老人攥着绿色的证件,眼里满是感激。
姜显和驻村队员的车子总会不时出现在龙金俊家门口。接送孩子的路上,还会问孩子“今天学了啥”,甚至有时入户还会辅导孩子作业。“总怕孙子耽误学习,现在有工作队在,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爷爷龙本万看着孙子作业本上的“优”字,笑了。
200米长的水管送到了袁毓标家的田边,姜显带着队员、村“两委”干部和几个村民,顶着烈日挖沟、铺管、接水泵。“你们不仅送来了水管,还帮着干活,这季稻谷有救了!”看着清水顺着水管流进稻田,袁毓标笑得露出了牙,“今年收成肯定好,到时候请你们吃新米!”
“感谢组织和党员对我的信任,作为永宁村的第一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全身心投入工作,尽快进入角色,共同把“软弱涣散”的帽子摘掉。”姜显在党员大会上表态。之前,永宁村因村级对产业发展重视不够,缺少思考,村党支部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一直以来,淡竹叶是村里的特色产业,但是因为找不到销路,产业看不到希望,打击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还有许多承诺老百姓的实事也因为没有资金来源导致迟迟得不到解决,党员和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逐渐下降。
在支委会上,姜显和驻村队员带着村党支部班子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商讨解决办法。“我们要痛定思痛,紧盯政策宣讲、产业发展、两清两改两治理等工作,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听取意见建议、谋划产业发展。”姜显说道。
说干就干,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一边听取群众意见一边带着种植户外出“取经”,一边对接商超企业,谈定“保底收购价”,一边联系电商平台……多方寻找销路。经过一个月的奔波和洽谈,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敲定了,有企业愿意收购我们村的淡竹叶,5块钱一斤。”姜显激动地介绍,今年以来,通过企业收购,累计销售淡竹叶2万多斤,共增加群众收入10万余元。
“从接送孩子到修水管,从办残疾证到卖淡竹叶,姜书记办的每一件事,都落在了村民的心坎上。”村党支部书记吴水香介绍,永宁村正在一步一步摘掉“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村“两委”班子凝聚力越来越强,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