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联盟聚合力,破解产业“大难题”
“以前坝区土地人工种植成本高,速度慢,配套设施不完善,灌溉跟不上,想种优质稻都没底气,水稻制种更是难上难!”回忆起过去的种植困境,亮司村制种大户龙明生仍记忆犹新。据了解,为打破坝区发展瓶颈,该镇采取“党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公司、对接技术指导,将资源、人才逐一整合,构建起“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党建联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4200余万元,修建灌溉渠道31千米,让清澈的河水顺利流进田间,通过“稻+虾”“稻+鱼”等模式,吸引劳动力回流,牵住了全镇水稻等农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有了党组织牵头,啥难题都能解决!”如今,龙盛福流转了5亩地给合作社制种,不仅能拿到3000元租金,还能在自家田里打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党员示范当先锋,科技注入“新活力”
“这些新技术,都是党员先试先用,再教给我们的。”亮司村种植大户龙安珍说。据悉,为推动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亮司村“两委”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在坝区设立20块“党员示范田”,推选懂技术、有经验的党员担任“田管家”“田秀才”,带头引进优质水稻品种中择优、甬优1540等品种,通过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在春耕、夏管、秋收等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现场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党员先锋队还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进行田间示范,累计培训农户300余人次,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难题20余个。如今,坝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90%,亩产量从过去的5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比达90%以上。“以前种稻靠经验,现在靠科技,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龙盛勤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三产融合拓赛道,稻米做成“大产业”
党建引领不仅让水稻种得好,更让稻米卖得俏、产业链拉得长。在村级合作社的牵线搭桥下,坝区种植大户与锦屏县敦寨粮油购销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水稻,让农户“种有所销、销有所得”。目前,该镇亮司、平江、者屯、培寨等村寨已与种植大户签订订单100余份,覆盖农户310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同时,当地还依托优质水稻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探索“稻田+N”模式,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鲤鱼等,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亩均收益再增1200元;同时利用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并举办五一“趣漫游·沉浸田园”慢生活系列等活动,吸引游客3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收。
“从一粒米到一条产业链,党建引领让我们的‘稻’路越走越宽!”敦寨镇副镇长龙正相表示。如今,敦寨镇万亩坝区不仅是水稻种植基地,更成为集生产、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吸引了多地考察团前来学习交流。
“下一步,敦寨镇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水稻制种等更多新技术、新项目,推动水稻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让万亩坝区的‘稻花’香飘得更远,让乡村振兴的新‘稻’路越走越坚实!”敦寨镇党委书记杨正招充满了十足信心。
通讯员:欧阳广波 姜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