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在锦屏县新化这片土地上,采收、管护,一幅秋收秋种的忙碌景象。
在新化乡新化寨村的锦屏县老秧田青蛙养殖中心,记者看到一只只肥硕的青蛙趴在已收割的水稻禾蔸下,眼睛微闭,俨然一副要渐渐入眠的样子。
“我们把蛙养在稻田里,‘蛙吃虫、稻遮阴、蛙供肥’,形成了‘稻蛙共生’的生态立体循环。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的品质,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基地负责人吴廷举一边在稻蛙池边忙碌一边介绍,在新化乡开展稻蛙养殖总面积100多亩,年产20万斤稻蛙。根据往年的市场行情,预计产值有300万元到400万元。目前带动了6、7户农户养殖稻蛙,间接带动临时性就业2000人次。
同样一派繁忙的,还有新化司村密寨的罗汉果基地。
在550亩的罗汉果种植基地上,圆滚滚的罗汉果挂满枝头,工人正在将刚刚采收的罗汉果称重装车,一辆辆到基地来收购罗汉果的货车满载而归。
“我们做的是保价回收,给个固定的价钱,如果是低于这个固定的价钱,我们公司就按这个价钱回收,高出这个价钱就按市场价回收,让种植户们有保障。”桂林三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部经理刘中华说,今年罗汉果的价格远远超过保底价了,种得好的一亩上万元不是问题。
“我们罗汉果基地平时需要工人做打凼、施底肥、采摘等这些活,忙的时候一天大概有60名工人干活,工资100块一天。”锦屏县新化乡高文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林顺洪说。
罗汉果特色种植产业已经成为新化乡乡村振兴的“幸福果”。
此外,在新化乡北门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里,蔬菜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新一轮的管护、采摘工作。
“我们的基地共有150亩,目前种植有豇豆、辣椒、西红柿、茄子、苦瓜等品类,主要销往广东、广西及贵阳等地。”贵州黔东南锦屏县阳阳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小亮说。
“我们离家近,天天有工作,一小时12块钱,一个月下来有3000多元。又能照顾家,又有工资领,有了工资既能帮家里减轻负担,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有这样一份工作真好。”新化所村村民吴宗群喜滋滋地说。
据了解,贵州黔东南锦屏县阳阳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北门蔬菜基地的经营主体,自2021年成立以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实行蔬菜种植的统一品种育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组织销售,大力发展辣椒、黄瓜、白菜、豇豆等蔬菜种植,打造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通过土地流转,基地与农户紧密相连,每亩500元的流转费让58户240人受益。同时,公司还为15人提供了长期务工岗位,年务工支出达11.35万余元。基地每年种植三季蔬菜,预计总产量可达115万斤,销售额近200万元,亩产值可达8000元到10000元。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新化乡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突破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的多元化农业,积极培育反季节蔬菜、罗汉果、稻蛙等特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以多元特色产业铺就了乡村振兴“幸福路”。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想发展好产业,要加强党对产业的全面领导,要找到一家龙头企业来示范并为企业做好服务,要顺应市场规律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适宜的产业。”新化乡党委书记夏太伟说,下一步,新化乡将进一步激发“沉默”于乡村的生态资源价值,形成项目合力,促进新化产业全面振兴、遍地开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