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隆里古城薄雾笼罩,一条产业路蜿蜒至东郊稻田里,连绵的蔬菜大棚若隐若现,这是一个古城乃至周边家喻户晓的家庭农场——锦屏县登富农场。农场主从蹬三轮卖菜的小贩经过20余年经营,摇身变为现如今年产值超30万元的“菜篮子”,为隆里古城“长”出了乡村振兴新希望。
3月11日一大早,农场主姚登富就带着工人们来到农场,调制营养土,将种子放入育苗盘内,浇水、摆放。大棚内一些嫩绿的白菜苗、瓜苗、辣椒苗早已破土而出,竞相生长。大棚外工人们手持锄头为即将上市的卷心菜除草、将鲜嫩的白菜苔采摘装筐。姚登富穿梭其间,有说有笑。
作为土生土长的隆里人,上个世纪90年代,他带着祖辈传统种植经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古城外承包了两三亩薄田,后来又在当地信用社持续支持下,从最初几千元创业贷款提升至30万元,持续发展种植业,资金注入让农场实现质的飞跃。
“我现在有30多亩地、二三十个大棚,主要搞反季节蔬菜和一些蔬菜瓜果苗的培育,多亏了国家修的路,水泥路直通农场门口与古城和高速连接,早上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出现在邻县甚至邻省的超市,现在一年下来也有二三十万元收入。”从露天种植到标准化大棚,从单一应季蔬菜到涵盖白菜、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品种,特别是攻克反季节蔬菜育苗技术后,冬季也能持续供应新鲜蔬菜,细数发展历程,姚登富如数家珍。
彼时骑着三轮车到处卖菜的他或许不曾想到,二十余年后这片土地会成为隆里古城远近闻名的“菜篮子”基地。但在别人看来,他的成功是理所当然。来自锦屏县农村信用联合社隆里分社主任龙立宏提到姚登富,对他总是格外信任:“说到贷款几十万搞蔬菜种植,一般老百姓也不敢,我们也不会轻易放贷,而姚大哥是我们社的优质客户,20多年都把精力全都花费在土地上,特别勤快还很有想法和思路,我们很放心他。”
“别看这些辣椒苗现在只有几公分高,再过几个星期就能出售了,每株就能卖到五毛钱,整个育苗季能出20万株,年均培育各类蔬菜苗超百万株。”看着长势良好的菜苗,姚登富眼里放光。
临近正午,姚大哥又接到新的订单,有人需要新鲜蔬菜。工人欧美美放下手中育苗的活,急忙拿着筐子到旁边地里采摘白菜苔,分拣装筐出售。像欧美美这样每天能挣130元,不用外出打工的固定雇工,农场还有四五个,旺季来临时用工可达10余人,每年带动周边村民持续创收。
近年来,在姚登富的影响带动下,古城墙外的热土上,蔬菜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连片上百亩农文旅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兴起,这片浸润着汗水与智慧的土地,正演绎着新时代的“菜园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