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画花脸要细心,拿笔要轻柔,一笔一划都要体现出的龙的精气神。”近日,在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中学非遗课堂上,隆里花脸龙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陶柄均手持彩笔,正悉心指导学生绘制五彩脸谱。五色油彩流转间,一张张稚嫩面庞逐渐画成生旦净末丑的鲜活扮相,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萌芽。
隆里花脸龙,是隆里古城传承了600多年的民俗文化瑰宝,2005年入选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今年的全国“四季村晚”活动中,花脸龙首次登上“村晚”大舞台、参与全国直播,让这项非遗腾跃在更广阔的天地间。
“同学们,村晚练习的那几个动作我们先复习一遍,接下来再教一个动作。”隆里花脸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振伟在操场耐心指导学生。阳光下,两条金色的花脸龙随着少年们的步伐翻腾游走,原本生涩的动作渐显行云流水之势。
自2014年起,隆里中学就开展隆里花脸龙进校园活动。每周两节特色课程、进校指导、组建学生舞龙队等系列举措,使这项省级非遗在校园里绽放异彩。
八年级的学生张佳彤学习舞龙已有3年,现在已能熟练地完成舞龙动作。张佳彤说:"我和同学们都喜欢玩龙,我想让花脸龙舞出隆里,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文化瑰宝。"
该校创新构建“非遗+”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双减”课后服务深度融合。隆里中学校长欧阳正新介绍,学校不仅将隆里花脸龙纳入了少年宫活动课程,还通过“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的双轨教学,与隆里博物馆进行深度合作,让学生掌握基本隆里花脸龙技艺。
据了解,锦屏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7个,州级代表性项目26个,还有县级代表性项目80个。全县不少学校都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更为学生们厚植深厚的文化基因。
“让每个隆里孩子都能画龙脸、舞龙身,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薪火相传。”陶柄均感慨道。如今,在这所深山中学里,每逢课间便有龙影翩跹,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在少年手中传递,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生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