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部门
  • |
  • 乡镇街道
  • |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屯堡·600年家国守望】明风悠悠隆里城
字号: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锦屏隆里“村晚遇元宵・来隆里玩花脸龙”活动在黔东南州锦屏县隆里古城举行。舞者们脸绘五彩脸谱,花式演绎串花龙、滚地龙、双龙戏珠等,精彩纷呈。
“花脸龙”是隆里古城的传统民俗,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即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以舞龙形式来表现古老的传说,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入隆里。“花脸龙”顾名思义,所有扛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
每年农历正月,是隆里古城最热闹的时候,被称为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的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等民间习俗精彩上演。
隆里古城的居民是明代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的军人后裔。600多年来,隆里人通过延续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等来自江南和中原的文化习俗,守望着浓浓的乡愁。

黔东南州锦屏县隆里古城商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
锦屏县隆里古城,古称井巫城、龙标寨、龙里,坐落于山间盆地,群山环抱,绿水相拥,适宜人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之子朱桢率领来自江南和中原的官兵镇压黔东南清水江一带农民起义后,在如今的锦屏隆里设置地方军事组织——龙里守御千户所,实行军屯,兴建古城。
古城繁华时期,人丁兴旺,据当地《龙标志略》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城内住户军民三千七,城周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凡食货之所需求无不便”。
如今,经过了600多年时光,隆里古城依然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行走在古迹繁多的古城里,古街、古巷、古井、鼓楼、古庙、古祠、古碑、古桥、古宅等令人目不暇接。
古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3条主街,形成“丁”字形街道结构作为古城的主要轴线。城中不开“十”字街,这是因为“十”与“失”同音,不吉利。而“丁”则寓意人丁兴旺。3条主街又分出6条街巷,街巷又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9个居住区域,加上四道明通暗塞、虚实结合的城门,构成“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攻防体系。
古城里,民居布局整齐有序地排列在街巷两侧,一户挨着一户,严密紧凑。在建筑上,江南院落、北方院落、徽派建筑、闽南建筑甚至古城周边侗族、苗族建筑元素融集于一体,形成了多元杂合的建筑风格。比如,一些建筑的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院落、雕刻等元素把徽派建筑的特点呈现得一览无余。

一座龙标书院,见证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明清时期,隆里涌现出进士3人、举人19人、贡生74人。图为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隆里古城的龙标书院。
“三槐第”“书香第”“开科第”……隆里古城的古宅门楣上,刻着不同的名称。“这是隆里门第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隆里的大多数姓氏都有代称,有的打郡望(代表姓氏的发祥地),有的打名望(以本姓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别号作代称),有的打家风、门风。目的都是为了彰显门第,训导子孙,这是中原文化的余韵遗风。”隆里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后人不忘先祖,隆里人就将家族中有名望的人的称谓或自己的祖籍等写在门楣上,这种带有寻根色彩的汉文化遗风,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隆里古城,龙标书院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相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盛唐诗人王昌龄曾被贬谪隆里。明清以来,隆里古城人对王昌龄的人生遭遇充满同情,对他的学识才华充满崇敬。为纪念王昌龄,隆里古城人不但修建了龙标书院,还修建了状元桥、状元祠、状元亭、状元墓。
一座龙标书院,见证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明清时期,隆里涌现出进士3人、举人19人、贡生74人。
600多年时光,弹指一挥间。隆里古城由曾经的军事城堡,变成了农业乡村,如今又成为新兴的旅游古镇。
古风古韵的隆里古城,既是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还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隆里古城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