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司龙氏宗祠
亮司龙氏宗祠位于敦寨镇亮司村下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后经维修扩建形成现有规模;龙氏宗祠建筑原为三进,现仅存两进,为高封火墙维护穿斗式建筑。一进为池塘,两侧开小门,二进为过厅,大门为牌楼式,民国时期改为西式门楼,三进两侧为厢房,后为大殿。龙氏宗祠原为家族祭祀场所。民国中期亮司借此办“亮司保国民学校”,1937年前后,中共地下党员马质彬、王定一等利用此创办“平民子弟学校”,以之作掩护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1951年初,改为区政府所在地,后复改为亮司小学校。2005年6月,锦屏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雷屯朱氏宗祠
雷屯朱氏宗祠位于该村北边,进深48米,宽20米,占地960平方米。四围砖墙,北墙建在2.5米高的方石保坎上。正面墙呈对称图形,正中高约6.8米,两侧约5米,墙头呈弧,瓦如鳞片,远看似两条对游的青龙。开拱门3个,中门大,两侧门略小,主次分明,8根方形砖柱相间,12个假窗。门前凿有荷花池。大门两侧写有篆体对联,然因长期雨水侵蚀,已颇难辨认。进门是天井,400平方米,青石铺面(现为水泥地面)。天井呈两端墙头一字平。过天井建屋宇两进,前为聚会厅,5间;后为正殿,3间。两侧厢房各1间。殿中设祭坛。屋宇两端墙高过脊,墙头“凸”形,角挑如翼。墙壁内外及殿堂祭坛精绘彩画,人物、战马、花草、鸟雀、龙凤,青红搭配,色调鲜明,栩栩如生。该祠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是县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宗祠之一。
隆里所王氏宗祠
王姓是隆里所的第一大姓。其分别来自江南各省,有各自的脉流,到隆里后按来源脉流分为“龙王”、“所王”、“西王”和“魏王”4支。从江西迁来的王姓都居住在东门,东门又叫来龙门,故称“龙王或东王”;来自山西的王姓居住在西门,就叫“西王”;来自山西太原的王姓居住在南门观音堂边的赫门楼就称“魏王”;而“所王”一族来自山西“三槐王氏”,因其先祖随明军进入隆里所,功授指挥(所之最高军事长官)而号称“所王”。4支王姓,虽然同姓,却不同宗,各支互可通婚,且各建有家祠。原建于南门大街千户所门口的王氏宗祠(魏王)规模最大,已无迹可寻。现隆里古城内仅可见到3座,即所王宗祠、西王宗祠、龙王宗祠,其中以所王宗祠最为雄伟壮观。
所王宗祠位于古城王家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为两进三间一天井封火墙围护厅堂式建筑。通面阔11.4米,通进深26米,由牌楼、过厅和正殿组成,占地面积385平方米,建筑面积216平方米。正面牌楼与墙体连为一体,仿四柱三间三楼牌坊而建。祠前有三级石阶上大门。祠内木构为抬梁和穿斗混合式。第二进正殿地面高出前厅地面约40厘米,有二级长条石阶上正殿。正厅之上封装鹤檐拱形板。正殿为四扇三间,中间二柱上置抬梁,两梢间四柱。它的门坊有一种高门大户的豪壮气派,形式上就是地道的“江南”风格。门坊的建材采用当地出产的巨大青石,作成石柱、石匾等,石柱高达10余米,石柱上镌刻楹联,匾上绘画,楣额标明宗姓。石库门上有“王氏宗祠”牌匾,其上再竖写“晋代流香”四字。大门两侧分别有“纪敦”“睦族”两组大字。牌楼顶部砌塑整齐排列的五颗大白菜,取“青青白白”之音,寓“清清白白”之意,是族人励志清白家风传世的一种表示。牌楼墙面塑有动物花草,彩绘人物山水,浓淡有致,形象逼真。天井靠左厢一壁,有两扇很大的石碑。上面用工整的楷书镌刻着“所王”一宗族的历史。考源寻流,言之凿凿,勾勒出一种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家祠右侧建有附房,为王氏家祠守护人员起居及族宴饮事之所。在正殿的梁枋、驼峰上还雕琢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喜鹊含梅、围栏狩猎、春秋礼乐、人物戏文以及花草动物图案,生动有趣,寓意深远。家祠牌楼共有对联3副,记述该族迁徙历史和对后代的教诲。
新化所刘氏宗祠
新化所刘姓宗祠,俗称刘家花祠堂。位于新化所西门大街的团鱼街至马坎子之间。由祠堂和会上屋(庆公祠)厢房组合而成,为四合院两栋4幢砖木结构建筑群。初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复修于民国初年。祠堂位于街北,坐北朝南,为4排3间、3柱5瓜2层结构。外四周皆围砖墙 ,祠堂屋靠西,会上屋傍东,中间隔一通道宽1.8米,两座开侧门相通。两座建筑皆分上下正厅,下厅朝南,上厅倚北。中间相隔天井,会上屋大门南开,面临大街,屋基高出街面1.48米。砌7级白云石阶,石阶东西两端以长条白石镶边成溜板石,俗称“马坎子”。祠堂会上屋四周砖墙下端装饰简洁,只在砖墙 内开井砖墙上部绘24孝彩图。砖墙外围上部绘花鸟彩图。会上屋朝南临街墙面装饰精美考究,大门宽1.8米,高2.6米。为两扇梨木镶并而成,漆成洒金朱红色,一成年男子使劲方可开启。大门上端正中0.8米处有凹下长方形框,内用白瓷镶书“庆公祠”正楷大字,月夜下熠熠生辉。大门两侧墙壁分割成排列整齐的若干竖长方形凹框,框内绘有凸镂金蟾、麒麟、瑞狮、兰花、芙蓉、丹桂、牡丹、萱草、丹凤、孔雀等图案。紧靠大门两侧有黑色方形后柱,柱中凹竖,框内用朱红打底,书黑体行书对联一幅:“彭城世第经世泽,禄阁书殿绍书香”。东西外墙壁培顶绘古典故事彩图。有“姜太公渭水遇文王”、“薛仁贵乌江救唐王”、“三顾茅庐”、“桃园结义”等,其中东方外墙的“薛仁贵鸟江救唐王”至今清晰,其余字画图案皆在“文革”时期遭涂毁破坏。刘氏宗祠构造精美,古朴典雅,为新化所的典型建筑,旧有“不看刘家祠就不到新化所”之说,故凡到过新化所的外乡人,皆要慕名一睹。
新化寨欧氏宗祠
新化寨欧氏宗祠位于新化寨中间。始建于清同治十四年(1874)春。座北朝南,由正厅、天井、牌楼组成,外围砖墙。正厅高2丈2尺8寸,宽3丈6尺,深2丈1尺8寸,共3间,正厅北面墙壁中央,置神龛,龛式两层,呈屋宇状,龛内供奉欧氏始祖“五世明膺授文郎”欧正乾及夫人龙氏牌位。天井宽3丈6尺,深2丈1尺8寸,天井原为方形青石铺就,后用水泥硬化。牌楼正前有一弧形池塘,名为大乌潭,故该祠亦称大乌潭欧氏宗祠。民国27年(1938)对牌楼进行修整,牌楼上方脊梁饰成“双龙戏珠”状,壁面中部绘有 “北平街景图”、“武汉黄鹤楼”、“马占山大败倭寇于沈阳”等多幅彩图。牌楼下半部分为一封闭的拱形假门。假门旁绘以古装勇猛的武将两尊,作为守门神。假门两侧置欧氏郡名对联两副。因1966年“文革”初期,壁画多遭铲毁,难以辨认。祠内正厅右侧墙壁置碑二块,记载修祠原因及主事人名单,祠东侧围墙上方绘古画多幅,其中“渭水访贤”仍然较为清晰。1997年重修族人捐资维修,然牌楼上的壁画已再难恢复。
八洋大寨杨氏宗祠
八洋大寨杨氏宗祠系相对小寨杨氏宗祠而言。该祠始建于民国2年(1913)。其建筑雄伟,气势恢宏。分两进,前进为休憩之所,后进为供奉殿堂,两进中间为石天井,整个祠宇高约10米,柱粗30厘米,柱下垫以石鼓,防潮防腐。外面用绵砖封就,雕梁画栋,壁上战马飞戈、刀矛对垒,栩栩如生,虽经上百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可见。大门顶端竖写着“威远侯”3字,稍下横写着“杨氏宗祠”4个字,再下是大门横批“源远流长”,对联为:“宗功威远昌百世,祖德流芳启后人”。走进大门,左有祠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天井里左右开门,右门上方横写“清白堂”3字,左门两边对联为:“香祀秋尝昭爱敬,雲蒸霞蔚启人文”。后门横批为“和节以礼”,其对联为:“观山要上昆崙顶,玩水当寻沧海源。”天井里面是供奉正大厅,大厅前梁柱有巨幅横匾“根培枝茂”。两边柱联为:“鱣端启鸿图祖德煌煌标史册,环徵食厚报后人济济赋麟螽”。大厅左右壁上满布着族训、族规和诗画作品。右壁上写有“六言家规明训”和杨氏新字派40字。左壁有配画诗。
八洋大寨祠堂,在“文革”期间,曾一度被改建为生产队的粮库,由于族人多方保护,祠堂内外各种装饰及对联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1987年进行维修,各界人士,亲戚朋友,送镜屏,赠横匾数十块,其中“福德光华”匾为祠中嫁出去的18名女子所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