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部门
  • |
  • 乡镇街道
  • |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锦屏 > 人文锦屏 > 民族文化
院落亭阁
字号:

龙标书院

    龙标书院位于隆里所城东北隅,相传建于明代,清雍正时里人张应诏告老返乡后集资复修,为纪念被贬到龙丁二烯为尉的唐代诗人王昌龄(因贬到龙标为尉,时人称之“王龙标”),故将书院取名“龙标书院”。张应诏复建时,“正堂五楹、廊庑庖福,瓮以石级,潦以垣墙”,被列入黎平府八个书院之一。重修的龙标书院,四面青砖围墙,院内花草树木、栋宇池桥,古色古香,别具风韵。现为隆里中心小学校。明清两代,隆里所在此就读后中进士2人、举人18人,入仕为官七品以上的21人。近年,上级部门拨款对书院的主体建筑大门作了恢复,其里面的讲堂、匾额、神龛、孔子牌位、董三谟祠、青石天井等已不存,现仅留存墙门、古桥、沣池、祭祀厅等。

高柳书房

    高柳书房在铜鼓镇高柳村下寨屋脚锁口处,横跨村溪之上,建造上有侗族风雨桥之意图。房屋为悬山顶纯杉木建筑,4间两层,盖瓦。前面重檐,后面单檐。房下溪岸用规格青质料石砌就,底层有一间辟作上下寨往来的通道,另三间前面设一外缘围栏杆的走廊,里侧为书房。楼上为教员生活用房。

    高柳书房系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高柳寨向姓62户捐银49两5钱修建,以后至1996年先后4次维修。1987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完好。

隆里所陶家院

    隆里陶家院位于隆里古城东北角,是清末木商陶民哲的住宅。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风火墙,天井镶铺青石板,窗扇均为雕刻精美的木板花窗,上面雕有精致的鸟兽,其中的镂空玲龙木板雕镂更为奇特,书房内有壁画,家具陈设完全,工艺精湛,装饰典雅。屋前建有门楼及防火石缸,是隆里古城中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    


姚家坪

    姚家坪位于原河口乡河口村,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河口巨富姚百万(姚继周父子)斥巨资用规格统一的青质料石沿河滩砌成的屋基坪。整个呈弯月形,长270米、最宽(深)处20米的,基面上以青石板(条)镶铺,基坪外缘设有青石条板护栏,前面用条石建两条宽3米、呈V形阶梯下通河滩,并在两阶交汇之处建弯月形12级台阶,称之月亮街。基坪上建有9栋庭院式的豪宅,雕梁画栋,颇为奢华。整个工程堪称清水江流域木石建筑典范。传说工程请湖南宝靖木石工匠200多人,用12年时间才完成。历经水火灾害,尤其是1970年大水后,诸豪宅仅存一幢。

    所余房屋为三间重檐悬山式木质结构。通面阔12.5米,明间为4.7米,两次间各为3.9米.通进深10.7米,屋高9.1米。每排七竖五瓜,檐口安有烧陶滴水,堂屋外走廊上方封有卷板。大门口两旁有一对长方形雕花青石礅。一楼的门面和二楼的窗格木料均用紫檀木,其余皆用上等油杉。大门横额和所有花窗无不精雕细刻,虚实得体。堂屋进深5.85米,四周板壁均采用榨蒙箍,上暗梢式装修。中堂有抱柱对联,地面为三合土夯成,光滑如打磨的水泥地板。整栋房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虽历经近两百年,房子没有倾斜,甚至板壁接缝都难以分辨。 1988年该宅被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因三板溪电站建设,该宅被拆除。基坪上的料石大多未作搬迁,电站水库蓄水后,已永眠水底。

    清代前期,此地为荒滩,瑶光人常在此扎棚守木,后遂衍成寨落。嘉庆中期,姚继周谋生至此,扎棚窝居卖小饮食。后姚从事木材贸易暴发,拥有百万之家资,号称“姚百万”(详见人物传)。

加池四合院

    河口乡加池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一幢木质四合院。四合院座落在村脚,坐南朝北。东边有一口水井和一眼水塘,水井供应全村的饮用水,水塘则供村里的水牛洗澡,同时又起到消防池的作用。西边则是红豆杉、枫等参天古树。四合院为青瓦顶四合天井楼式纯杉木建筑。横排五间、长14.8米,进深19.6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在结构、布局和使用上,前面为堂,后面为正屋,两边为厢房。正屋为五柱七瓜重檐悬山顶三层结构,前堂和厢房为三柱五瓜单檐悬山顶两层结构。进大门穿过前堂即为长11米,宽5.5米镶铺青石板的长方形露天天井,天井四角有古钱状的排水孔(水通过暗沟排出屋外)。以前由于人口少,一楼前屋和两边厢房为杂物间,用以堆放农具和柴炭等物,后面用作练武和圈关牛马;二楼由一条宽1 米的环形内走廊将前堂、正屋和两边厢房联通。正屋中间为堂屋,东侧后间为火炉(厨房兼生活起居室),余为卧室。厢房东边为客房,西边为书房。前堂为饭厅。走廊的外面雕有“福”、“寿”、“禄”字和“卐”型符号,手工简洁流畅。走廊内侧窗户和走廊上方檐下均雕有花草动物图形,手工细腻。堂屋亦即客厅,是家庭讨论重大事情和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两边的柱子均挂有金字抱柱对联。现客厅中仍维持始建时的大致布局:正中有一直径1.5米的象脚大圆桌,两侧各排有四根清式靠椅和一把茶几,后面为神龛,神龛上摆有瓷制祭器。神龛、圆桌、靠椅均雕有精致的图案,并涂有金粉;正屋三楼两侧前面为未婚女子的闺房,后面则用作老人的卧室和存放平时不大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正中部分平时空闲,有喜事时用以摆设酒席。

    四合院修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距今已有125年历史。传说建造此房的木料是主人不惜斥重金到十五里外的扒洞选购来的上等木料。特别是用于正屋堂屋的两根中柱,他要用被称作“木中之王”的紫檀木。四合院由湖南宝靖(今邵阳)孙、伍等名工匠负责建造。孙师傅等8名工匠负责房屋的设计和木工以及家具制作,伍师傅则负责石工和制瓦。前后历时3年,到光绪三年(1877)才竣工。顶部盖瓦均为双层,那是主人姜恩瑞担心其后人无用而特意预备的。

    四合院在建筑上,既引进了湘湖汉族的风格,又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族的风格,是湘湖汉族建筑文化与清水江中下游林区苗族建筑文化相完好结合。其最大的特点是古朴大方,科学实用,林区味浓厚。因当时社会不靖,加上家庭人丁少,所以在建筑上还增加了安全防盗功能,如一楼不辟窗子,二、三楼的窗户开得较小,二楼设内走廊而不设外走廊。光绪三年至今,加池村先后发生三次大火灾,此房屋得益于侧边的水塘而均得幸免。

    四合院里还保存了大量册林契约文书和清代的开山锄、凿石杵(木把铁嘴,相当于现在的钢钎)、收购木材的斧印、拉木杠、纺纱车、织布机、烤笼、蒸笼、卖鱼花盆、空心木制的小孩摇床、木架铁铳火炮、军棍、梭标、练功锁石、清代兵勇帽和衣服、清代刺绣精美的衣裙、雕刻精美的脸盆架和礼品架、瓷制祭器、枕头等生产和生活用具。

龙昭灵故居

    辛亥革命志士龙昭灵之故居座落在锦屏县茅坪镇阳溪村下寨。距茅坪3公里,距县城13公里,清水江流过村前,水陆交通便利。

    龙昭灵故居系祖父所遗。其祖父龙甲三,清咸丰年间参与组织坌处、远口等天柱五区民团抵抗姜映芳和张秀眉部队,因立战功,获授“武义都尉”衔和封“武功将军”。同治十一年(1872),战事结束后,甲三遂斥资修建此宅,并请得“将军第”封号。1876年6月,龙昭灵出生于这座祖宅。

    故居依山就势修建,前低后高。两进,一、二进各建三间青瓦楼房,宽11.5米,外砌青砖风火墙,房高6.9米,下坪有庭院,中坪有天井,用地305平方米。庭院墙高2.2米,加盖瓦顶,墙外铺砌青石板路,路坎下有相连的鱼塘二个,240平方米。院内植花种蕉,有“种蕉草当”之称。故居头门开在右边院墙抵屋坎处,上书“两来爽气”,门柱楹联原字迹脱落过半,上联:□足皆……,下联:盈眸尽鱼耀…。头门外有迎宾、停轿、上下马地坪120平米。上进为正屋,中堂供奉祖宗神住,有精雕漆面神榜,金字闪耀。屋左侧墙开有侧门,外有近百平米地坪,后墙开后门一个。上下进间有坎1.3米,坎前天井两侧各有厢房一个,天井靠坎外放置青石水缸,厢房前有石级走上正屋,楼上走廊外各挂有大横匾一张,下进屋后的大匾书写“光前裕后”,加上上进屋大匾,形成回匾对映的整肃气氛。上下进大门挂有灯笼,增添了几分活跃。下进房屋含厢房,主要用于接待宾客亲友。大门装修成八字形,“皇诰封将军第”竖匾挂大门头上。大门两侧及左右间砌以青砖,总有楹联,左窗为:“总分树影琴声古,人读花间字句兵”。右窗联字迹脱落。上下进□子,全为花窗。两进中当摆设雕花庭橙,有艳柱、平板雕刻楹联。客厅有雕花靠椅待客,壁上有种字画。现有平板单边楹联五张:“皇恩寿介喜庆千秋”、“宠恩近出紫宸宫”、“得住得禄得名得寿”、“九芝仙圃云中采”、“南国佳人上宝妆”。

    龙昭灵故居经历136年春秋,风彩虽失但气势犹存。2005年6月,锦屏县人民政府批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山阁

    飞山阁位于锦屏县城东北角,又称飞山宫,飞山庙,文昌阁,其实是飞山庙和文昌阁两座建筑之合称。飞山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系纪念侗族祖先杨再思而建,嘉庆和光绪年间先后两度重修。文昌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王寨人为振兴文运而建。文昌阁是贵州省内至今仍完整保存、最高的纯杉木结构古建筑物。高24.8米,分4层。造型为四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翼角出檐深远,整座建筑气势雄伟,形如一株屹立清水江边的苍劲千年巨杉。楼层由下而上依次降低,由木梯上下相通。底层临江一面开设望江门,门两侧正楷书写对联一副:“俯视波涛遥忆长江归碧海,仰观云汉直疑高阁上青霄”。底层和二层殿内置有木雕神像,主供江河神杨五,柱和壁上点缀有对联和壁画,二、三、四层四面开设槛窗。其木料采自乌下江,石料采自打岩塘,由湖南宝庆(今邵阳)匠人建造。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继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和1987年,县、省两级先后拨款对之进行修整。1990年代,整个阁身略向东北方向倾斜,2005年省拨款修复。

杉王亭

    杉王亭位于平秋镇魁胆村便大自然寨田坝间,距锦彦公路20米,系1991年为纪念全国劳动模范、“杉木王”王佑求而建。亭为五柱五角状,通高六米许,琉璃瓦檐角上翘。亭内为水泥地面,周边设水泥坐板,正中间有锦屏县人民政府立的“杉木王”王佑求纪念碑。

    王佑求,平秋镇魁胆村人,1913年生。其一生与林为伴,造林不止。1964年受大队委派,率同村的王田乐、王必选、王锡焕、王锡标、王光谋、王先朵、王清福、王清禄、龙延厚9位老林农在拉西坡创建贵州省第一个大队集体林场,被誉为“十大杉木王”。以后至1983年,王佑求带领林场场员先后转战扣横、平林、归勇等山场办林场,共计造林6000余亩,林粮间作收入粮食33万公斤。在长期的营林过程中,王佑求总结出了一年两季育苗,三季栽杉和“要想树子大,不离锄头把。要得木头钱,就得同木眠”的造林经验。1979年12月,王佑求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出席劳模表彰大会,受国家领导人接见。1983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5月,王佑求病逝。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位于隆里所村。1998年10月,隆里古城纳入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系列。1999年3月中挪两国在北京签定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合作意向书,同年12月,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获得了贵州省人民政府的批准。2000年9月,赴挪考察的贵州省人民政府代表团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席了该项目的签字仪式。2001年元月,中挪两国在北京举行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第三阶段)项目签字仪式,兴建隆里、堂安两座生态博物馆。贵州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国际合作项目,将此列入省重点民族村镇建设规划,从各个渠道投入资金。中共锦屏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当年“十件实事”来实施。

    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浓郁汉文化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它由博物馆社区和资料信息中心组成,没有围墙、没有固定的某一栋建筑,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原地整体的动态保护,在空间上立足于社区整体,在时间上展示社区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存在。在生态博物馆中,村民是博物馆社区的主体,是其文化的主人,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旨在推动和促进隆里古城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并把古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料信息中心加以保护、展示和储存。通过生态博物馆这面镜子,透视古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唤起居民对古城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古城文化的传承人和捍卫者,使古城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隆里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贵州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于2003年3月20日开工,2004年10月15日建成对外开放。资料信息中心为三间两层二进院、外围空斗马头墙的仿隆里典型民居,系采用当地优质杉木建成,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6平方米。资料信息中心在建筑理念与定位上吸纳了当地民居风格,力求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资料信息中心是生态博物馆的资料信息库,在陈列展览上充分利用展室空间,突出知识性和观赏性,通过文物组合、照片图文组合和立体展示等手段,运用先进设备和材料展出隆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使整条展线在流动中富有变化,生动而富有情趣。信息中心陈列展览主要分实物展、文字图片展和古城复原沙盘模型等几部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