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商文化的遗韵与沉响
大码头和中码头曾是茅坪最繁华的埠口,现存20余座建于清代的封火墙民居,古色古香的院落、街巷,无不记载着往日的繁华。走过宽敞而曲折有致的街巷,一种宁静的气息氤氲而起。“龙云故居”“延陵世第”“燕府世第”等窨子屋沿江排列,幽深古拙的宅院里,一角挑檐,一匹青瓦,一壁彩绘,一面窗棂,一块础石,都收藏着岁月走过的痕迹。
我驻足于一幢高墙深院的古宅大门前,岁月的尘埃暗淡了繁复往事,却把门楣上“延陵世第”这几个字的轮廓凸显出来,门头上有画,为圆形的两幅小品,画的是花,线条圆润,笔墨清淡。也许是躲在门头小檐下的缘故,仿佛一个被时光唤醒的乳名,有种亲切、熨帖、知心着意的熟悉劲儿,又像孩童佯装睡着后忽然睁开的眼睛,清秀的模样,还在。那两扇厚实的木门上落了锁,大门前摆着一对木工用的木马,一把手锯随手放置在门槛上,像一个岁月遗失的物件。而邻近的那栋古宅,门头上“燕府世第”几个字,是近年手书贴上去,纸张已被风雨漂白。
暖润的秋阳给古民居涂抹上一道道温馨的色彩,几个孩童在“龙云故居”门前的坪子上玩耍,我又想起了2010年,六集文献纪录片《锦屏文书》在茅坪开拍时的一个场景:几个孩童在跳皮筋,他们唱着一首属于茅坪的歌谣:
一山一水一片林,一街一巷一古村。
一来一往一代史,一买一卖一代人。
文献纪录片《锦屏文书》就是以这首歌谣切入这座木商古埠和清水江木材时代的历史画面,在后来的成片中,这首歌谣又作为画外音多次出现。用这样的方式,致敬清水江木商文化的根与魂,可谓别出心裁,寓意深远。
我曾经一次次走过这些古街古巷,寻听木商古镇岁月深处的遗韵与沉响,一次次想象茅坪的来路上,那些朝来代往的风雨人生,也一次次仰望挺拔在茅坪历史时空的文化风骨。
茅坪的古街古巷中,不知沉落了多少前朝往事。2005年4月,茅坪镇在拓宽原水运局进出公路时,出土一口清代木商古钟。古钟为生铁铸造,喇叭状,高135厘米,口径91厘米,重约400公斤。钟顶部为四方形,钟钮为四足落地翘首龙形,钟身镌有莲瓣等彩纹,刻有“禹王宫”“德山木帮”“同治元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为德山木帮所铸。以木石轻叩,声响浑厚、宏沉。整座钟造型浑厚大方,图纹精美,铸艺精湛。此钟原挂于茅坪德山会馆,是湖南德山木帮乡缘凝聚的见证,也是清水江木材时代文化遗存的一个经典缩影。
茅坪的古风古韵,外化于山川古建,内凝于木商文化。幽深古朴的街巷,错落有致的木楼,典雅的封火墙古建筑,与青山、澄江、绿树相映成趣,在这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里,推窗见绿,开门赏景,村在景中,景在画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