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部门
  • |
  • 乡镇街道
  • |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锦屏 > 人文锦屏 > 木商文化
木材时代的历史画卷
字号:

茅坪因水而生,依江而兴。

清水江自古为贵州“苗疆”通向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道,清代《黔南识略》载:“自清江(今剑河)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荫,栋梁亲桷之材靡不备具。”清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批准在锦屏境内的茅坪、王寨、卦治三寨设立木市,专事木材贸易,三寨轮流值年“当江”。每到茅坪“当江”的年份,春江水暖之时,举行隆重的“开江”仪式,人们祭江祝祷,感恩衣食的来处,也是宣告繁忙辛苦的日子就要到来。茅坪“杨公庙”里,从湖南请来的“阳戏”班子,每天都要演傩戏《降杨公》,祈求沅江、清水江“水神”护佑放排的人们顺风顺水,一路安泰。“开排”之时,在码头上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水一升,白公鸡一只,四条桌腿分别绑着去掉树叶的枝丫、一把雨伞、一叠纸钱、一把青草。由当地德高望重者主祭,烧香、燃烛、化纸后,只听主祭者高呼一声:“吉日吉时,百无禁忌,开排!”顿时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头排”上的排老大唱起“行排歌”:

吉日良辰把排开,头排过后二排来。大家齐心用劲扳,挂挂木排下洪江……

“排靠号子马靠鞭”,放排号子和放排歌追随滔滔江水,一路东去。

那些日子,来自安徽、江西、福建、陕西、湖南、湖北和省内的“三帮”“五勷”“十八帮”等木商,汇聚茅坪,抢滩清水江木材市场,清水江上,舟楫穿梭,排筏辐辏,蔚为壮观。

官方市场的带动力,使茅坪作为清水江最早对外开放埠口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乾隆年间“两岸杉木映印,一江巨筏长流”。道光时期,仅“三帮”“五勷”“十八帮”至茅坪购木者数百人。同治末年至光绪中期,茅坪木材贸易空前繁荣,木行和歇店数十家,商贾云集,轿夫走卒摩肩接踵,茅坪自然成为清水江流域的经济重镇,木行、屠宰、洗染、豆腐、打铁等作坊和酒肆以及日杂货店等逾百户,街景繁荣,市声喧腾。十九世纪初,茅坪“当江”之年,“水客”斧记300余号,由茅坪外销的木材达到300万两白银。木商帮会先后在茅坪修筑湖南会馆、德山宾馆、福建会馆、杨公庙等公共建筑。至宣统元年(1909年),茅坪的木行尚有30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茅坪木商龙燮廷家族经营的木行,年营业额白银就达20万两,为其在民国十年(1921年)参与创办茅坪国民高等小学,积累了名望和财富。从这些历史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个时代一幅长长的清水江林业历史画卷。画卷的背景是群山、溪流、江河,人物是苗家、侗家、官府、百姓、官军、役夫、穷人、富人,社会活动是生产、流通、消费等等。画面宏大、波澜壮阔。

经由几百年的积淀与升华,木商文化不仅成为茅坪传统文化的标识,“诚信、生态、礼法、和谐”的木商文化理念,还熔铸了这方乡土的精神风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贵州森工分局在茅坪设贮木场,1960年,黔东南州清水江木材水运局设于茅坪,茅坪再度成为贵州重要的木材集散地。占地2万平方米的茅坪陆上贮木场,贮材量最高达6万立方米,贮材水库泊有三艘水泥趸船,用于排筏停靠、撬扎木排和防洪。趸船由水泥、钢筋建成,最大的约1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50多平方米。水泥船高2米多,船上建有木楼,船体自重220余吨,是清水江上自重和载重量最大的船舶,被誉为“清水江上的航空母舰”。贮材水库与贮木场间修建有木材出河机及输运链槽,贮木场内配备跨径40米、吊重15吨的龙门行吊车和近300米长的行吊轨道,木材起岸、装卸基本实现机械化。桥吊与链条出河机同时配套作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出河机日台班产量最高可达400立方米。清水江木材水运局担负着贵州省35%的木材运输任务,占黔东南州木材调拨量的60%以上。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茅坪输出的优质木材就有440余万立方米,上缴国家的利润和税收1.05亿元,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运营能力,在那个时代,贵州省内的木材码头鲜有与之匹敌的。 

“清江木,四海屋。”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持续几百年的木材贸易,积淀了茅坪深厚的木商文化,也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历史上,茅坪人主要以开山造林、砍树伐木、放运木材、经营木材为主,当地耳熟能详的民谣唱道:

背得河险滩,放排可放单。

扒船看一丈,扒排看一望。

脚踩木排,打酒买肉。

篙子下水,婆娘夸嘴。

篙子上岸,婆娘饿饭。

这些民谣,唱出了茅坪人的自豪情怀,也是木材时代木商古埠茅坪的真实写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