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部门
  • |
  • 乡镇街道
  • |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锦屏 > 人文锦屏 > 木商文化
争江
字号:

在木材贸易开始兴起时,木商较少,天柱坌处、远口等下游一带出产的木材即可满足需求。后来,随着木商的增多,下游地区材源逐渐枯竭,水客就不断往上游探进,茅坪、王寨、卦治等清水江林区边缘一带就成了水客采购木材的最佳地点。因此,康熙以后茅坪等三寨逐渐成为客商聚集的木材贸易中心。清水江带来的源源木利尽归茅坪、王寨、卦治三寨,这就引起了坌处等下游村寨的不满。这样,就上演了一场历时近两百年的争江大戏。

争江在清顺治年间即已开始,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在清康熙四十二年即(1703)。当时,今锦屏、天柱两县地同属湖南省靖州。坌处王国瑞、王繁芝等因不满上游茅坪等三寨独享“江”利,串联坌处以下到湖南托口沿江的18个村寨,设了18个关卡,号称“十八关”。凡木排过关,每排抽银九两,令木商叫苦不迭。后来木商田金展、伍定祥等奔赴长沙湖南省巡抚部衙门控告,湖南巡抚部下令将“十八关”强行拆除。

清雍正七年即(1729),贵州省布政司在茅坪、王寨、卦治设立“江市”,在王寨设总木市,总理“三江”木政,稽征“江费”(即木税)。为保证“江费”征收,还在王寨设立弹压(tan ya)局。茅坪等三寨“当江”特权得到官府的认可后,下游坌处三寨,也欲争取“当江”特权。自雍正九年(1731)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坌处头人联合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地争取同上游三寨一样“当江”,但都未得到官府的支持。

嘉庆时期,争江达到高潮。嘉庆六年至九年即(1801一1804),坌处等寨采取拉拢客商、雇请人假扮皇商买木“冲江”、武力阻拦江道等办法夺“江”。嘉庆九年即(1804)值茅坪当江,坌处人在江面上横木设卡,组织武师日夜把守,不准木材通过,以致整个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陷入瘫痪。嘉庆十一年即(1806),轮到卦治“当江”。为了打通江道,卦治“军师”文起蛟组织发动了一场针对坌处的诉讼战争。他们一面赴各级官府控告,一面发动水客、山客和林农加入讼战。一时间,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陕西等省巡抚部和朝廷工、户两部都收到控告文书,贵州各级官府更是接之不暇。朝廷责令贵州巡抚部速办。在巡抚部的严令下,黎平、镇远两府及古州兵备道以兵围坌处,将王师旦、史大策等主要组织者拘提问罪。逃逸于外的争江骨干刘秀刚潜赴北京上访,直接向嘉庆皇帝鸣冤。嘉庆皇帝御批:“交贵州巡抚福亲提案内犯证,秉公研审,定拟具奏。其原告刘秀刚该部照例解回备质。钦此。”案到贵州,贵州巡抚部对刘秀刚罪加一等,发配黑龙江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此后直到光绪初年的80年间,清水江平静无事。

咸丰、同治时期,清水江中下游爆发张秀眉和姜映芳起义。为对付张秀眉和姜映芳农民军以及波及这里的太平天国军,贵州省各地都组织团练自保,坌处等下游地区因而组织了“四十八寨款军”。光绪十五年(1889),坌处举人吴鹤书以“收费养练”为名,向省布政司申请开行“当江”,获得批准。上游茅坪、王寨等“三江”立即反击,请求收回成命。省巡抚潘慰、布政使史念祖遂下令收回已发给坌处等寨的“当江”批文。然而不久,茅坪、王寨等主动让步,同意坌处、清浪、三门塘三寨开行“当江”。坌处、清浪、三门塘三寨也称“三江”,于是出现了上下两个“三江”并存的局面。为了区别,将锦屏茅坪、王寨、卦治三寨称“内三江”或“老三江”,天柱坌处、清浪、三门塘三寨称“外三江”或“新三江”。至此,持续近两百年的争江大戏宣告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