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81277
皇木采运
20
杉乡锦屏 、《锦屏概览》
2024-08-27 10:15:43
5925639
木商文化
皇木采运
明洪武年间,朝廷镇压了吴勉和林宽起义后,清水江流域地区丰富森林资源的信息被官兵们带到了中原。永乐初年,朝廷迁都北京。为建设北京宫殿,向全国各林区征集优质木材,当时称为皇木。此后,征集皇木便演化为“木政”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盛产杉、楠等优质木材的清水江下游地区,在整个明代和清雍正年之前,都属于湖广省的“边疆”征集皇木,开始在湖南省中西部辰州等地的山区进行。后随着采伐的持续,那些地区材源日益枯少,于是不断沿沅江上游往西部推进。明代后期,便深入到清水江下游的远口、垒处、茅坪、王寨等“边疆”地带。《明一统志》卷八十八中就记载有黎平府运送皇木到南京和北京的路程:运到南京3750里,运到北京6200里。明朝后期,采集皇木的官员来到茅坪、王寨一带,通过茅坪等寨人民帮助寻访巨大杉木,然后组织采伐,沿江运下湖南。清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黎平府将茅坪、王寨、卦治三寨定为“皇木关”三寨便被称为“三关”。规定清水江的皇木采办业务在这里进行,三寨人轮流协助采办,收取微薄利益,其他地方不得擅自染指。北京故宫保存的《宫中档嘉庆朝奏折》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湖南省宝庆府理瑶同知沙色负责在湖南托口和上游茅坪、王寨等处采买“例木”。另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一本乾隆中后期由湖南常德府同知安英编的《采运皇木案牍》抄本,记录乾隆中后期的10年间,安英3次担任湖南省“例木”采办委员采办皇木的过程,其内容大量涉及茅坪、王寨、卦治三寨。况:一次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十月,因建钦安殿所需灯杆大木根,枪木400根,工部急令湖南省采办,湖南省随即派员到茅坪、王寨、卦治三处采买。另一次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即(1781年)五月,北京前门一带失火,建筑损毁严重,急需大量木料重建,工部命湖南例木委员采办。 至今,锦屏等地民间仍流传有许多反映古时采运皇木的故事。平略镇平鳌村东边有一山坳名叫“皇木坳”。相传古时该山坳上长有一株千年巨杉,胸围一丈多,村人视为护寨神树,后被朝廷派人来采伐作为皇木运修皇宫,皇木坳由此得名。皇木是锦屏等清水江“苗木”走出大山的最早形式。明、清两朝500多年,这些生长在大山间的优良木材,带着特有的芳香,辗转漂流数千里,去支撑和构筑包括故宫在内的北京宫殿等一座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和一艘艘扬帆大海的航船,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海洋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