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绿意盎然之中,其森林覆盖率达72.18%,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及人工杉木林,在此交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木商贸易十分繁荣,锦屏文书由此应运而生,成为苗侗人民智慧与生活的结晶。这些珍贵的民间文献,因贵州省锦屏县最早开始文书的抢救以及保护工作而得名。它系统完整地记录了贵州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堪称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文书”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2010年2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一城一文,沧桑见证
锦屏文书是深藏在大山深处的瑰宝,也是分散在百姓家里的史页,文书之情更是渗透在杉乡城的每一个角落。锦屏文书除了当地独特的林业契约外,还涉及土地买卖、房屋建造、财产典当、兄弟分家、男婚女嫁、祭祖求神等,方方面面的文书约定记录着土地的流转、家庭的兴衰以及情感的交织,与当地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份契约文书,都是“口说无凭、立此为据”的见证。当地人民将这些契约文书视为宝物,交由后代子孙收藏保存。目前,锦屏文书楼收藏有锦屏文书六万余份,年代最早的文书产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锦屏文书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一段故事的见证,它记录了杉乡人民在青山翠竹的烟雨中的创业史。这些文书中叙述的故事或许是一次木材买卖的洽谈、或许是一次合作经营的协商、亦或一份借款借据的记录。一副副尘封百年的历史书卷,见证了锦屏人民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的精神,承载着锦屏人民对绿水青山的世代守护,更是杉乡锦屏的沧桑见证。
一字一墨,故事再现
锦屏文书,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一字一墨都凝聚着“生态、法治、诚信、和谐”的智慧。被视作民间习惯法的锦屏文书句句是千金诺言,如“高山滚石,一去无悔”,体现了当地居民对诚信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态的深刻理解。锦屏文书所折射出来的诚信精神、生态典范,被当地居民当作是自我管理的法则,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我们不仅要传承好,更应该让它“火”起来,迈进蒸蒸日上的新时代。锦屏文书分为文书、碑刻、谱谍三大种类,具有很强的归户性、活态性,折射家庭发展变迁和农村社会变化,甚至每一份文书都能较为完整地展现几百年前一个家庭的全部,一份文书就是一个历史故事的再现。遗存于清水江畔上一块块清秀的碑刻,一页页泛黄的民间契约文书,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和世事更迭,依旧传承着一种岁月不变的人文情怀。文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间习惯法的体现,其构建的“礼法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又滋润着清水江的历史记忆。时至今日,当地人们在处理林地纠纷时,仍会参照这些古老契约,彰显其不朽的权威。
一书一令,司法保护
锦屏文书作为锦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张极具特色、底蕴深厚的靓丽名片。随着文书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锦屏法院文书保护工作按下“快进键”,领跑“司法加速度”。通过发布锦屏文书保护倡议书和司法保护令,号召广大民众自觉保护锦屏文书,积极投身文书保护工作。“一书一令”让文书保护工作既有对广大群众以及团体的温馨倡议,也有对损毁、破坏文书行为的严厉禁止。由此文书保护工作从司法层面走向大众视野,让看似枯燥无味的锦屏文书“活”起来,融入热气腾腾的生活日常。锦屏文书传承着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和民族地域特色,是文明之根、乡愁之所、前进之力,必须加强保护、传承和弘扬,才能实现锦屏文书的可持续发展。在法治的阳光下,用司法力量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让带着厚重历史印记的锦屏文书走进新时代。
一点一滴,江河汇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保护,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锦屏文书保护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工程,没有任何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积少成多,才能厚积薄发。最美积淀,最新传承!无论是一副碑刻的擦拭,一份文书的裱糊,还是一本谱牒的收藏,都是对锦屏文书的一种保护。保护和抢救锦屏文书是历史的使命,也是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竭尽所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把保护锦屏文书当义务,为保护锦屏文书尽责任,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惊喜和新意。穿越近千年的历史时光,让锦屏文书与更多热爱者相遇,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更是沉淀锦屏社会历史品质的需要。
江流潺潺,文韵悠长,一座杉乡城,满载文书情。锦屏文书,如同滚滚东去的清江水,不仅生动的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锦屏文书保护工作让历史的记忆“活起来”,让“活起来”的文书厚植文化自信。我们要怀着对历史文书的敬畏之心,树立自觉保护意识,深挖锦屏文书的深刻内涵,让文书说话,让历史说话,激活文化基因,唤醒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培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让灿若星辰的锦屏文书,在历史的烟云中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的传承中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的过程中孕育美好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