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部门
  • |
  • 乡镇街道
  • |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锦屏 > 人文锦屏 > 木商文化
锦屏的木商文化
字号:

锦屏文化概述

锦屏是侗、苗、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县份,自古盛产杉等优质木材。元、明两代,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土司政权和卫所机构。明代中后期,在皇木采运的带动下,清水江中下游地区木材贸易兴起。黔头楚尾的地理位置、沟通贵州与湘楚等地区的清水江穿境而过、多民族杂居、设置卫所屯军和木材贸易等诸多因素,经过数百年的孕育和发展,使锦屏产生和形成了以木商文化、军屯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的深厚多元的地方文化。


木商文化

因清水江水道的关系,使锦屏较早受湘楚汉文化的影响。早在明代后期,这里的大部分已成为受下游汉文化影响和官府信任的“熟苗”区。但是锦屏以上的剑河、台江、雷山等清水江中游地区,到清代前期仍被视为“化外生苗”之地,下游商品经济和汉文化自湖南溯清水江往上推进时,到锦屏便受到“化外生苗”这堵“高墙”的阻挡,于是就在这里徘徊并积淀下来。这就是锦屏地区以林业为主的商品经济较繁荣、木商文化发达的主要原因。

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和繁荣,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木商文化。木商文化,是湘赣江淮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木商在锦屏等清水江流域林区从事木材采运贸易过程中带来的商业文化,与流域林区苗、侗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清水江木商文化以锦屏、天柱县为核心区域,包括整个清水江流域,它以“锦屏文书”为核心内容,包含有多种子文化,涵盖了清水江流域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木商文化的精髓就是重生态,重礼法,讲诚信,讲和谐。

木商文化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建设建筑、民间文书、碑刻摩崖、风俗习惯、人才教育和历史遗迹等方面。

生态环境。锦屏等清水江流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林区,生态环境历来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里山常青,水常绿,被称为“杉乡林海”和中国林业“皇冠上的明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木商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木商文化发展的结果。

建设建筑。清代中期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木材贸易,给林区人民带来了财富,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首先是重视交通建设。交通设施的改善,学校、庙宇等公共设施的出现,同时又推动了木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民间文书。早在明代前期,中原地区的契约等文书文化就随着屯军的进入而传播到了锦屏地区。清雍正、乾隆时期,在木材贸易的带动下,林业经济空前繁荣。在频繁的木材贸易、山林买卖、佃山造林以及林业生产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文书。这些民间文书,详细记载了土地、山林买卖和人工造林等农、林业生产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过程和经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碑刻摩崖。明、清两代,锦屏地区在产生大量民间纸质文书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碑刻和摩崖。可以说,锦屏是一个硕大的碑刻文献陈列馆,境内碑刻数以千计,遍布各个村寨,至今保存、较有研究价值的仍有600多块。

文化教育。木材贸易的发展繁荣,催生了一大批乡土木材贸易经营人才,较出名的有河口的“姚百万”(姚继周父子)、瑶光的姜志远、文斗的姜仕朝、瑶里的姜朝干等人。

木材贸易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清乾隆以后,锦屏地区大多数村寨都发展教育,最为常见的是捐资办学,有的村寨实行“木材换人才”,也即出卖山场木材筹资建学校。于是,锦屏地区人才蔚起。

风俗习惯。锦屏等地的生产生活习俗,大多与木材贸易、与木商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堪称神奇的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技术和木材采运(砍树、放洪、厢运、排运等)技术和习俗,是木商文化的重要内容。

宗教信仰。因受到贵州土著文化和湘楚文化的影响,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信仰较杂,有信仰佛教的,有信仰道教的,有信仰神祗的,有信仰巫祝的。其崇拜的神祗有杨再思、杨五、孔子、关公、郑公等,其中以对清水江河神杨五的崇拜最为突出。对河神杨五的崇拜是沿海妈祖文化的内地化,是江浙一带木商长期在清水江流域从事木材贸易的结果。

历史遗迹。在锦屏县内,至今仍保存大量清代木材贸易时期的遗物。其中最大的“遗物”是“三江”之一——茅坪古镇,现在的茅坪镇依然保存有过去的泊木坞子和码头、拴排桩(石眼)、青石板街道、敲有木商斧印的窨子屋、会馆铁钟、杨公庙以及反映木材贸易历史的碑刻等。

锦屏木商文化,记录了清水江流域的开发和进步的历史。对木商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构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