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少数民族英烈传》选取了从孙中山领导民族民主革命以来,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中,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45位少数民族英雄人物,锦屏县启蒙镇的侗族农民诗人杨和钧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杨和钧1894出生在锦屏县启蒙镇者蒙村,幼时进过私塾,他刻苦好学,写下“英雄豪杰用功夫,不外先生孔孟书。学业高超成大为,还需苦读就鸿儒”一诗激励自己奋发上进。青年时期到黎平、镇远等地读书,因屡试不中,无奈返乡,潜心钻研草医,在当地小有名气。
中央红军长征从隆里所和黎平敖市来到启蒙。当地老百姓由于受反动宣传的影响,纷纷躲进山里。杨和钧见过世面,又崇尚勇武,不仅没有害怕,还独自上街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军队。当他看到红军的布告和标语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红军宣传的“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革命主张,“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全国民众总动员起来,为保卫中国而战”的抗日口号,深深地打动了杨和钧的心。他主动与红军接触,接受革命思想和红军的政策。杨和钧茅塞顿开,深受教育,如拨云见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穷苦人的未来。
红军在启蒙休整三天,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和抗日思想。在边沙文昌阁操场召开有红军指战员和部分群众参加的大会,对在地稠村不慎失火造成群众损失的两名红军战士进行公审,执行枪决。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消息传开后,进山的群众很快返家安居。杨和钧看到红军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场景,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只有红军才能救穷苦百姓于水火,他从心里热爱这支人民的军队。
几天之后,红军大部队离开启蒙西上剑河。杨和钧在去流洞村走亲戚的路,遇见两位掉队的红军伤病员。他偷偷把两位红军秘密转移到流洞姨父林高满的家中,藏在木楼顶层上。杨和钧懂得草医,上山采药给二人治伤。交谈中,得知他们一人是王连长,一个是吴排长。晚上,杨和钧与两位红军同室共寝,拉家常、谈革命,接触到二人的先进思想,又得到二人的指点,杨和钧思想进步很快,十分赞同红军的革命主张。共同的革命情感,使杨和钧与王连长、吴排长心拉近了,三人结成了生死兄弟。
红军大部队离开后,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四处搜捕红军掉队的伤病员。为了分散目标,杨和钧将伤势稍轻一点的吴排长转移到自己家中以保安全。几天后,吴排长的伤势基本痊愈,他心系革命,执意要归队。为了保证吴排长的安全,杨和钧星夜翻山几十里,护送他到河口,挥泪而别。
12月底,由于坏人告密,联保的一伙反动分子持刀带枪突然闯入流洞杨和钧姨父家,要捕杀王连长并抓捕私藏红军的姨父。杨和钧挺身保护二人:“救红军是我杨和钧一人所为,天大的事由我一人承担,不能牵累他们。”话音未落,杨和钧便被打昏,王连长也被捆走,随即惨遭杀害。
1935年3月,一心向往光明的杨和钧决定沿着王连长指点的路径出去寻找红军。他翻越甘塘到河口,沿清水江西上,但到剑河后得知红军队伍早已远去,他又返回家乡。这时正逢清明节,家家祭扫祖先。杨和钧带酒果香纸,悄悄来到王连长安葬之地,祭奠这位客死异乡的好兄弟,心中悲愤万分,当晚便作下《清明》一诗:
1936年6月初,时刻关注红军消息的杨和钧闻听广西百色地区有红军在活动,欣喜不已。他变卖家中的山场,筹集资金第二次寻找红军。
杨和钧从黎平直赴广西,在富禄、柳州、百色等地辗转多日,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但仍没有找到红军,不得不惆怅而返。
两次外出寻找红军不成,却扑不灭杨和钧追寻真理宣传革命的热情。他积极在锦屏、黎平两地奔走,联络进步青年杨光键、林顺考、吴堤文等创办学校,宣传革命。他还准备将家中留的寿木变卖,用作盘缠,第三次寻找红军。
杨和钧救护红军,宣传革命,两次寻找红军的事,引起地方反动势力的恐慌。1936年11月22日,地方反动势力与土匪勾结,捕捉杨和钧,以救护红军和“叛客”等罪名,在者蒙花桥下溪边将杨和钧残忍杀害,时年42岁。
1986年3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杨和钧为革命烈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