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雷屯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来到雷屯,首先看到的是寨门,一块刻有“雷屯”的牌坊,因屯内居民祖籍多来自江南地区,所以建筑为南派徽式风格。牌坊最开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2008年由村民自发重新修建。当地人习惯把它叫作“紫阳门”,寓意紫气东来、太阳高照。作为屯兵之地,这里的人十分讲究“忠孝节义”,后世涌现了许多保家卫国的英雄。村寨中有座亭子,它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是为了纪念清代雷屯走出的抗倭名将朱洪章而修建,朱洪章是清末抗倭将领,曾任永州、狼山总兵,在1890年抗倭战役中因伤病复发离世。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洪章亭”,“大功辉煌留清史,小亭肃穆纪洪章”,以此告诫和激励子孙后代。
在雷屯村有一条河绕村而过,这条河有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名字——亮江,“亮”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亮”,当时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就屯兵在河的下游,因此得名“亮江”,整条河以180度弧形由南至北绕村而过。
现在沿河道修筑了休闲步道,步道下是亲水码头,可供人们玩水、划船。整个休闲步道长1300米、宽1米左右,连接雷屯桥头至沙洲码头。村里人在这条步道两旁栽种有梨树、李树、枣子树、黄瓜、凤尾竹、山茶花、红叶樱桃等植物,有花、有瓜又有果,所以当地人给它取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叫“四季花果步道”。
河边不远的地方有座青山屏障,那是雷屯的标志性景观——“翠屏山”,陡峭的绝壁高三十多米,延绵一百多米,成为一处奇景,翠屏山下有一个深潭,名叫“玉龙潭”。相传远古时代,有人在亮江该段淘金,惊动龙神,两条白色玉龙从河底腾起,电闪雷鸣、河床颤动、山崩地裂,石山被削去一半,形成现在的样子。尽管是只是传说,但这龙潭确是真的深不可测!玉龙潭水很深、洞很多,鱼也特别多,经常有游客在这里钓到大鱼,据说有人曾经在这里钓到一米多长的“鱼精”。那座六角亭台,就是专门为方便钓友而修建的“钓鱼台”。
玉龙潭往下游几十米处有一片沙洲,那是雷屯的风情岛。江水环抱,草长莺飞,风景优美,现在成为了一处烧烤、露营和拍婚纱的基地。从亮江河边到沙洲有一个个由石墩连接而成的石桥,因为过石墩得跳着过,所以得名“百步跳桥”,寓意为“跳一跳、十年少,跳百步、活百岁”。
雷屯村广场边有座长廊,是寨老和族长们议事的地方,十分庄严神圣。在广场的对面有座雄伟的建筑就是雷屯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朱氏宗祠,它建于乾隆年间(即1761年),占地1500平方米。始祖朱焕文,为婺源茶院朱氏第十九世孙,明洪武初年从军来到苗疆,因屡立战功,被封赏。现在宗祠的外墙保存完好,内部有损坏,后经朱氏家族修缮,现宗祠主要用于朱氏家族举行重大活动。
大明楼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即1407年,由于当时政局不稳,治安混乱,为了城寨安全,朱氏第二代祖公朱治昌将寨子的栅栏改为土墙,在屯内建了两处出口,以便于管控和防御敌人,一处位于荷花塘前,一处就是现在的大明楼。大明楼最初叫“大前门”,清初重建此门时更名为“大明楼”,2008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历经600多年的沧桑,称得上是“一面青山三面水,千年古屯万年楼”。旁边占地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是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地方,雷屯民间文化活动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有扭秧歌、舞龙、健身操、花灯节等,村民还自发组建了2支群众文艺队和男女2支舞龙队,大家通过演农家戏、唱农家歌、说身边人、话身边事,歌颂今天的美好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