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民俗是人们在加工、制做、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其成因与经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信仰有关。锦屏的饮食,食材与菜谱丰富多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尤喜酸辣,属于黔菜系列,又兼具川菜和湘菜的特点,著名的特色食品有粑粑、米酒、米粉、腌鱼、酸菜、野桂花蜜、油茶、山核桃、牛瘪、蘸水、炖菜、庖汤、腊肉、腌肉、蕨粑、山茶油、薏仁米等。
粑类:锦屏的粑粑种类多,大概有糍粑、粽粑、小米粑、甜藤粑、重阳豆子粑、印合粑、米花麻叶菜粑粑等。
糍粑。糍粑是锦屏最常见的粑粑。原料是糯米,最好的米种是禾糯。先将糯米淘洗后,浸泡一两夜,沥干放入橧子蒸熟。其次将蒸熟好的糯米饭放入粑槽内,用粑捶(粑棒)反复打成糊状,用手取出捏成团状,放入涂有茶油和蛋黄的簸箕上,让其慢慢往外形成扁圆状。糍粑具有香糯、润泽、滋养及美味特色,老少都喜欢吃。尤其是春节或喜庆时,糍粑更是代表食品之一。人们还喜欢在白色的糍粑上盖着红色的花印,称为粑印,图案有“喜”“福”、“寿”字或花朵式样,吉祥喜气。特别是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都要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糍粑去娘家,大粑上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盖在竹箩筐上面,小的印着“喜”或“福”字,放入箩筐内,显得美观、喜庆、和谐。
制作糍粑是一件辛苦而又快乐的活儿,淘米、蒸饭、取粑都是女人们干的活儿,打粑则需要力气和耐力,是男人们的事,每槽糍粑要两人同时打,一槽下来要二十多分钟,往往汗流浃背。过去,每逢春节临近,年轻人都会自觉地组成打粑队,从一家打到另一家,情景十分壮观,一派节日气氛。
粽粑。每逢端午节,锦屏大都在包粽子吃粽粑。粽粑的原料是糯米、红豆、草灰水(食用碱)、棕子叶、草米线。做法是将糯米洗净,和草木灰水或用食用碱、红豆一起浸泡一夜,使米成金黄色,沥干水份,再用棕子叶包裹,形成不同形状的粽子粑,有三角形、五角形、枕头形、长方形,圆柱形等,用锅加入碱水煮3至5个小时,熟即可食用了。这些粽子粑清香可口,食而不腻。
甜藤粑。甜藤粑也称三月粑,为农历三月三日传统节庆的代表食品。原料有糯米粉、甜藤、黄草等。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沥干打磨成粉。再将从山上采摘来的甜藤洗净捶烂,用水泡成甜汁一起掺拌,加入黄草,放入少量白糖,揉合成饼状,用棕叶或阔木叶包裹好,蒸熟即成。甜藤粑香甜而不腻、柔软而不黏,略伴清淡的藤草芳香,口感良好,特别具有地方品味,很受当地人喜爱。
重阳豆子粑。重阳豆子粑,是在重阳节期间做的豆粑。重阳节前后,秋收刚过,用新收的糯米来制成粑粑,新鲜甜美,味道独特,有“八月中秋的歌、九月重阳的粑”的说法。重阳豆子粑的材料就是糯米和红豆,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打制成糍粑形状,夹包煮熟的红豆。一种是打制成包状,先将糯米打成粉状,用红豆浸泡煮熟捶烂成糊状,将温开水放入糯米粉揉合成团状,再将熟红豆捏软成小团,放入糯米面团内,再用棕叶包成四方形状,草捆扎紧,蒸熟即成。
印合粑。印合粑是锦屏汉族传统食品,主要在隆里古城。原料有粳米粉和糯米粉,先将两种米粉各一半,用手相互搅拌透后,捏成面团状。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动物图案的粑印板,并将粑印按在面粑上,用蒸笼蒸好放凉即成型,涂抹不同的颜色,图案生动抢眼,活灵活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米花麻叶菜粑粑。米花麻叶菜粑粑是隆里古城的特色早茶,其原料有米花、麻叶、菜粑粑、节骨茶四样。米花是将香糯米蒸熟,调上红、绿等食用色,用竹圈加工成碗口大小的糯米圆子,晒干,需用时,掰散用茶油炸。麻叶是将糯米磨成粉和成团,再用擀面棒擀成碗口大的薄饼,撒上芝麻晒干,状如麻叶,需用时用油炸。菜粑粑是将籼米、糯米各半,蒸熟,拌以生姜叶、韭菜、葱、蒜、辣椒粉、米酒和盐,制成粑状晒干,需用时切成三角丁状以油炸。节骨茶是锦屏林区特出的茶品,产自无任何污染的深谷,其特点是醇香,长期饮之可舒筋活血、降低血脂。清晨,人们先将米花麻叶菜粑粑逐样炸好,煮一锅喷香的节骨茶,再配以几碟酸菜、花生,即是一桌丰盛的早茶。米花麻叶菜粑粑的香酥脆滑,色泽鲜新。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逢年过节或是婚嫁喜事少不了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